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
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评语,用了专为莫言“量身打造”的概念——“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
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是体现着独特性与世界性的深刻辩证关系。莫言作品于世界而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莫言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又令人欣慰地为世界所理解。事实上,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的原因所在。
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莫言自己说,他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越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越是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一部文学作品,越是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能够具有世界影响力。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瑞典日报》刊登莫言的照片时,特意加了《中国之声》这样的标题,认为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在全球不断上升。澳大利亚外长卡尔称,“对中国人来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象征”。一些媒体还把此次新闻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认为这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国家的繁荣与精神产品的影响力成正比,中国文学已经传递出迈向世界的强大足音。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让人们看到,不断涌现的彪炳时代的中国精神产品,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人民日报》)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的获奖表明,一种文学作品,只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要植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会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和影响力。 |
B.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力量,其原因是优秀的作品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
C.莫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
D.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重新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西方的文化,其差异在于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 |
B.只有那些贴近中国实际、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永远站立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之上。 |
C.随着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频繁互动与交叉影响,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也将会不断的上升。 |
D.中国作家莫言收获的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地位。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相融合” 的授奖评语是国际舆论对莫言的作品展现了将独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学魅力的肯定和认可。 |
B.莫言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写作的根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 |
C.文化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能够被彼此理解和认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都有共同的社会制度,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 |
D.莫言的获奖无疑是来自世界的正向回应,这将促进中国不断涌现出彪炳时代的精神产品,不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暗香如故
王雪瑛
①一年前看到《暗恋桃花源》这几个字,如同闻到了桃花的暗香,眼前闪过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心想应该会相遇(甲)的吧。现实的结果还是错失,错过了冬季,又错过了夏季,最后还是应验了剧中那句台词:即使我们没有在上海相遇,我们也会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即使我们没有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我们也会在四十年后的台湾相遇,总之,我们会相遇(乙)的。那是开幕第一场戏中江滨柳对心爱的云之凡的台词。
②在上海深秋的夜晚看一场在上海的夜晚离别的戏,几乎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是时间:在60年前的夜上海,在梧桐和灯光下的秋千架旁,是一对正在告别的恋人。因为青春,因为对爱的坚信,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思念、等候、围巾、情书,每一个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爱的纯美,那是他们拥有的爱,即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即使分离就在此刻的夜,在一个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心里的爱还是完整的。然而命运并不是他们曾经预演的戏剧,命运让他们分离了40年,从青春年少到了甲、乙的晚年,他们最终是在台北相见了,不再是秋千架旁,而是江滨柳的病床边,真的是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金纵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只能不甘地问一声:这些年来,你想过我吗?
③然而《暗恋桃花源》并不是这样单一线索的剧情,这只是戏中的“暗恋”部分,与之对应的另一部分是“桃花源”。“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老陶和妻子过着贫乏的日子,妻子移情别恋,希望他远走高飞,他无奈离家,按妻子的要求到上游去捕鱼。无意中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中怡然的生活,温暖的人性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他决定回去寻妻,但他看见真实的一幕是:想象的美好早已在现实中千疮百孔。她现在的家也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桃花源,而是弥散着琐碎而凌乱的矛盾。她的确是和曾经所爱的人在一起,但也许他们从来就和爱无缘,只是一种相互的需要,到如今却连对爱的想象和信念也失去了。
④剧情的结构方式如同可以拆卸的积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先是你一场,我一场,彼此打断,后来是分割舞台,“暗恋”和“桃花源”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对接的台词,反讽的效果,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加的舞台魅影。“暗恋”的时间背景是现代的,人物的情感是理想的,古典的;唯美中透着爱的诗意,忧伤中蕴涵着温暖和隽永; “桃花源”的时间背景是古代的,人物的情感却是现实的,现代的,杂乱中显示着爱的碎裂,喧闹中渗透着悲凉和无奈。
⑤一个神思恍惚的红衣女子,她既不属于“暗恋”,也不属于“桃花源”,她穿越在这两个剧中,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依依不舍的人,刘子骥。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相互间离,相互消解产生强大的张力,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暗恋桃花源》的内涵变得丰富而多元,有限的舞台变成了开阔的时空,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
⑥《暗恋桃花源》的策划水晶女士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而我想,“暗恋”的情结,“桃花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故事,也可以是不同人的人生中经历的故事。驳杂的剧情就是斑驳的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写实。
⑦爱,真是一种强大的能量,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她留存的方式,爱的匮乏会让生命如缺氧般窒息,爱,又是一个深远的主题,从过去到现在,人的理性和感性还是无法穷尽,有的人想用一生去忘记;有的人要用一生去寻找,有人说,唯一好的恋情,便是没有来得及发生的那种;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错失了爱的表达……舞台上的红衣女就是一个隐喻,人往往在现实中无望地寻找着理想,人在迷失中还要寻找存在的意义。
⑧在年复一年的春风里,桃花盛开着,沉醉着,然后飘落……爱如飘落枝头的花瓣,零落在现实的泥泞里,粉色的,娇美的花瓣慢慢地憔悴、枯萎,被碾作尘土,唯有暗香如故,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着,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在澄明的月光下,在恋花者的心里。分析第①自然段中两处加点的“相遇”的不同含义。
相遇(甲):
相遇(乙):在第②段甲、乙处填入最恰当的文字,描绘人到暮年的外表形象,要求甲、乙处所填文字各不超过5个字,且结构对称。
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离别仿佛是一场诗意的戏剧”。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1)与传统的戏剧相比,《暗恋桃花源》体现出哪些特色?(2)具有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1)特色:
(2)效果:文章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结合你读过的有关文学作品或其中的人物,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或体会。(不少于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仅借助海浪动力驱动、由卫星控制的独立养殖笼将保护环境:笼内的鱼能够在开放的海域独立寻找食物。GPS定位系统可以避免与船只相撞。鱼长成后,养殖笼能够自动回到港口。众所周知,渔场养鱼比渔船捕捞更为有效,但是大量的鱼集中在狭小空间内可能会危害环境。因此,美国学者目前展示了一种能够自行游动的渔场。巨大的球形笼子配备了水下发动机,以便它自行移动到远海。借助它,过深的大洋也可以被用来固定传统水中养殖笼。此外,与此同时螺旋桨将新鲜海水注入笼内,这就使鱼量增多成为可能,并进一步减少了海水的过度使用。
该系统甚至能够禁得住风暴的考验。美国学者说,在波多黎各沿海进行的初步测试取得了成功。他们同时认为,未来装备能够在鱼成长后将养殖笼带回的GPS导航系统也是可能的。麻省理工学院离岸水中养殖工程中心的负责人克利夫·古戴解释:“测试表明,移动养殖笼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他正与这种名为Aquapod的水下鱼笼的开发商海洋农场技术公司合作。该养殖笼有聚乙烯和玻璃纤维网制成,这样就为其提供了浮力和足够的稳定性,以抵抗肉食鱼类的攻击。
古戴的小组为一个直径近19米的Aquapod装备了两个各5.5马力、运转缓慢的水下螺旋浆发动机。养殖笼通过电缆由水面上的柴油发动机驱动。样机在波多黎各的库莱布拉水域投入使用。在每秒30厘米的推进力下,这个移动渔船的移动十分方便灵活。
未来研究人员还将为这种养殖笼配备GPS接收器和路线计算软件,这样,当它漂出了适当的洋流或者说必须要躲避风暴时也可以自由进行操控。同样属于构想当中的还有,借助可再生能源来驱动系统,譬如太阳能和海浪的动力。
在大洋中,通讯系统安全尤其是必须的,这样才能避免游动的养殖笼与船只发生碰撞。古戴称,此外还要对深海渔场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反复审查,因为可能只有大规模的项目才具备经济价值。对Aquapod水下鱼笼的优点,理解不恰当的是()
A.可以进行深海养殖 | B.能禁受风暴的考验 |
C.具备较好的经济价值 | D.能提高鱼的产量 |
古戴认为“移动养殖笼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不属于他这样说的原因的一项是(
A.大水下螺旋桨发动机可以使养殖笼自行移动到远海 |
B.聚乙烯和玻璃纤维网笼体为养殖笼提供了浮力和足够的稳定性 |
C.GPS导航系统使养殖笼可以自行调整路线,既可以躲避风暴,也可以避免与船只相撞 |
D.柴油发动机通过电缆可以为水下螺旋桨发动机提供驱动力 |
作为德国《世界报》上的一篇报导,请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从全文看,未来独立养殖笼能够保护环境的原因是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遗产经济学”的文化后患
卢新宁
一向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仿佛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从一个“牛郎织女”故事,六个省明争暗斗,到一个“梁祝故里”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直至如今山西两地对“帝尧故里”的文化攻势。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
遗憾的是,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
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现实注脚。我们在册的世界文化遗产,十分之一由于“过度开发”受到警告就是明证。不少已经夺得文化遗产“归属权”的地方,以创收为核心,将文化演变为商业,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
这当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利好”,而是历史文化的灾难。
当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文化古迹传出“过度开发”的消息,当几乎每一种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新建“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时,不仅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遗产经济学”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争夺战中,人们频繁看到当地政府的身影。
今年上半年短短六个月里,一些政府参与的公祭活动席卷南北——陕西黄陵、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枝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些耗资巨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应运而起。“帝尧故里”争夺战中,临汾修建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门”的华门,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从规模到设计处处“天下第一”。在此之前,长达21公里的“华夏第一祖龙”,高达40米的刘邦铜像,在河南两地轰轰烈烈地打造。
政府参与社会事业的文化构建,本没有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建设应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
点。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夺战”与“伪文化”浪潮,政府本应做正确的引导,为何却成了推波助澜的主导?
实际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动”与不断新建的“文化标记”,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新一轮面子工程的集体亮相,甚至有些国家级贫困县也卷入其中。在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口号之下,一些官员的心中,不仅有对经济效益的图谋,更有对“政绩收益”的盘算。他们用行政拨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创造经济一文化上一政治的多赢。
让经济利用,被政治挟持,结果是,以文化为名义的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这恐怕是“遗产经济学”更大的后患!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6分)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文化遗产争夺战”与“伪文化”建设浪潮?地方政府在社会文化事业构建中应持有怎样的态度?(6分)
▲▲▲
1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哪些文化后患?(6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
恐龙谷断想
卢新华
①6500万年前,陆地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大动物——有霸王或霸主之称的恐龙忽然灭绝了。2009年4月的一天,这些恐龙的部分残骸和我相约在彝州楚雄一聚。
②累累白骨有些还若隐若现,半推半就地躺在禄丰县川街恐龙谷的红泥土里,有些已急不可耐地借着一双双人类擅长扒坟掘墓的手,从红土里跃出来,惹眼地展示在陈列室的玻璃“棺罩”里,裸立于人类好奇的目光中。
③这些动辄几层楼高,十几米,几十米长,一天食量就要几吨、几十吨的霸王们是怎样神秘地从我们这个星球上消失的呢?
④考古学家们根据考古发现作出了种种猜想和推测,后来主要发展成“渐变论”和“灾变论”二说。支持渐变论的科学家们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来自于地球和它们自身,造山运动频繁,火山喷发不断,大陆漂移,海平面下降,气候转冷,中生代晚期被子植物代替了裸子植物,加之恐龙的后期体形过于庞大,适应能力差,又有哺乳动物的兴起与之竞争,渐渐地,地球上的植被和生物已远远不能满足“巨无霸”们果腹的需求,风卷残云般地吞噬过后,身后到处留下满目疮痍的山林,它们于是有一天也“英雄末路”,走到了“弹尽粮绝”的尽头,只能听凭饥饿的驱使,见见聚到一处,头向着东方——那里大概还有星星点点“可望不可即”的绿洲,仰天长嚎几声,“扑通扑通”地渐次倒下……
⑤一个主宰了地球近一亿六千万年的生物就这样消亡了。
⑥我不太相信“灾变论”。天灾的确是一种震人心魄的恐怖力量,但因为单纯的天灾而造成物种。尤其一种曾经主宰过地球亿万年的生物的彻底灭绝琊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从唯物辩证法了解到: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衰亡,其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内因;而且,我们也知道:一切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力量都无法挣脱自然因果规律的束缚,最终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⑦另外,引起“灾变”的原因究竟何在呢?难道就没有被灭绝的动物的“积极参与”吗?我们不可能清晰地了解发生在亿万年前的事,但我们至少还熟悉身边的情况。比如,科学帮助我们开采和利用了石油,又帮我们发明了汽车和飞机,当然也帮我们增加了大气层二氧化硫的含量,以至于地球气温逐年升高,冰层渐次融化,有一天海水终将漫过家门……
⑧我今天站在恐龙谷,眼前也浮现起另一条曾经时断时续地称霸东方几千年的“巨龙”。这条“巨龙”近代曾被西方列强打得趴在地上,长时间蜷缩在黄土堆里任人宰割,然而今天终于翻转身,预备腾飞了。可是,这条“巨龙”对于历史上的“走麦城”,究竟是持“灾变论”还是“渐变论”呢?是真心从自身寻找原因,还是依旧一味怪罪外部力量的侵扰呢?不要小看了这两种态度的区剐,其实它将决定“巨龙”最终能否腾飞,以及腾飞后究竟能飞多远和多久……
⑨我们人类的心灵其实也时时活跃着一条物质欲望的巨大恐龙,尤其当这种物质欲望越来越变成“贪欲”时,这条恐龙便开始肆无忌惮地侵蚀、吞噬和绞杀我们原本健康的灵魂。于是,满世界都可以欣赏到这样的众生相:人们在醉心于对财富的巧取豪夺,对权力的疯狂追逐的同时,越来越对正义置若罔闻,对公理嗤之以鼻,对众生漠不关心,对死亡毫无戒惧,于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丧失了,家庭的和睦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也变得遥遥无期……
⑩几种不同形态的,虚幻的现实的龙一时交织着在我面前奔腾和飞翔。我忽然很有些不安,因为我不知道那一亿多年前的恐龙的基因是否与我们人类,与“东方巨龙”有着某种牵连?我也不知道,我们究竟能否延缓大自然的惩戒,推迟一切统治力量都会走向反面并演变盛毁灭性力量的历史宿命?
(选自2009年1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第④段域线的句子描写了恐龙灭绝的过程,其语言表达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6分)
▲▲▲作者不相信“灾变论”而赞成“渐变论”的理由是什么?(4分)
▲▲▲本文写到了哪几种“恐龙”?各自有怎样的特点?请加以概述。(6分)
▲▲▲请联系全文,探究文章最后画线的句子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取向。(4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
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
2006年最后一天的早晨,忽然间大雪茫茫,浑然一片。我隔窗向外眺望,柔软的白雪作为这一年的终结,拉上了静悄悄的帷幕。大雪的后面,是一片阔大无际的空无。
我站立窗前良久,转了转疼痛的脖颈,颈椎立刻发出轻微的咔咔声。这疼痛已经持续绵延多日了,我无法写作,无法长时间坐着注视书本和电脑。这莽天阔地之间的帷幕,使我忽然感到该给自己告一个段落,也该和自己谈一谈了。
一直以来,我心里总像有什么急事要赶,但它是什么,我似乎并不清楚。在家里时,我急着出去,出去了又急着回来。长久以来,我被那模糊不清的什么事物剥夺了,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即使在轻松的聚会上也好像有什么事在脑子里抹也抹不掉,即使到了我喜爱的商城,琳琅满目的物品在我的顾盼间,也分明有一种不清楚的什么在我的视线后边隐藏着。
特别是,为了生活,我常常费尽力气说服自己遵循某种人际规则,即使我是如此的厌恶某些事物。但我总是做得恍恍惚惚、磕磕绊绊,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没有别人做得好。从现实生活某种实惠的角度而言,我不能算是成功的。
那个经常占据我的是什么呢?难道我真的有什么急事吗?我为何要被它左右?
现在想来,在生活中,我经常会冒出一些想法。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常常使我神游事外,目光游离,显现出一剖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样子。糟糕的是,我急切于把它们写出来,落在纸页上,好像惟有如此,生活的痕迹才确确凿凿地留下来,生活本身也才确确实实地经过了,好像那些字本身才是生活。可是,很多时候,我却不能把它们付诸文字。
从窗口望出去,一个年轻的红衣女人从对面白雪覆盖的童话般的楼洞里走出来。她抬头看看天空大片的雪花,有点束手无策、踟蹰犹疑的样子。雪花立刻吞没了她帽子的红色或者粉色,她仰着头,往她刚刚走出来的那幢楼的一个窗口眺望。一会儿,一个高大的男人匆匆从楼里奔出,过来牵住她的手,两个人相倚着往外边白皑皑的街道走去……
又一个老妇人披着深色的披肩,提着菜篮,蹒跚着从我的视线中走过去。她面朝着被雪片切碎的斑驳的阳光,脸上镶嵌着金色的皱纹。她的篮子里装满红红绿绿鲜脆欲滴的瓜果菜蔬,装满她结结实实的日子以及她沉甸甸的辛苦……
也许,她们这一生,什么也不曾书写过。
写下来有那么重要吗?追问探究有那么重要吗?
问题正是缘于此吧。很多时候,我把思考生活当作了生活,清理生活的时间剥夺了生活本身的时间。
我在想,那些若隐若现躲在我的目光后面的文字是什么东西呢?从外表上看,它们是一本本书,是追问和探究;可实际上,那些清晰的墨迹,那些零乱的片段,它们算不上什么,它们永远抵不过生活本身的强大。而且,真实的事物写不写出来都存在于那里,意义本身也存在于那里。
在这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伴随着颈椎发出的疼痛的咔咔声,我忽然决定,不要再让那些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的文字捆缚在身上吧!有一件事我必须立刻让自己明确下来,那就是:我要和正在写作中的《癖室笔记》长久地、心平气和地相处下去——没有时间的捷径,没有身体本钱的捷径,更没有什么意义的捷径,可以囫囵而就,急切成章。
我伫立在岁末的窗前,漫舞的雪花使我失神滑落一个一闪之念:让我把它当作一个珍爱的人,耐心地、长久地相处下去,彼此守候。
只是因为,生活本身的意义,比探究生活意义的意义,更为重要。
(取材于陈染《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岁末的一场大雪给这一年拉上了帷幕,作为一年的终结,它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顾与反思。 |
B.作者不清楚自己要赶的急事是什么,因此做事总是恍恍惚惚、磕磕绊绊,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没有别人做得好。 |
C.作者对生活有很多想法,但这些想法似是而非,因此很多时候,不能把它们付诸文字。 |
D.在回顾与反思中,作者明白了思考生活并不等同于生活,清理生活也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
E.漫舞的雪花使作者领悟了生活和写作的真谛,作者决定要把它当作珍爱的人长久相处下去。文中插入对“年轻的红衣女人”和“老妇人”的描写,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写作“没有时间的捷径,没有身体本钱的捷径,更没有什么意义的捷径”?(6分)
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生活本身的意义,比探究生活意义的意义,更为重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淡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