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
|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 D.北约的建立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
|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
| 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
1987年,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
|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我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全境 | 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相互配合 |
|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 D.在缅英军都依靠中国远征军 |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的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A.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 C.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下列“口号”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 B.“国民革命成功万岁” |
| C.“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 |
| D.“以必胜的信念抗战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