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壬戌学制”的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屈辱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告结束,从此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贸易;资本主义列强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身符,对中国进行商品侵略。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材料二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百度网
材料三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百度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被迫融入全球化的史实表现。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自二战以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材料二美国1929年--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4分)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出现三个峰值,分别是1957年、1985年和1995年,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明事类妙<木柿语>》中记载“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常于南,布则方舟而琳于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琉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筑繁,家抒抽而户基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类’。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尾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枉视)孺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音之夫,抉一婚而起巨万,一要之,良贾何负于阂儒!”
材料三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性也,··…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城也。
—黄宗羲《明夷待放录》
材料四广州十三行外景
请回答:
(1)明清时期是中国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时期。但透过上述材料,从中你可获得哪些有关明清时期工业文明萌发的历史信息?(10分)
(2)明清时期中国迈向工业文明的步伐显得迟缓而又艰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材料二中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请回答:
(1)图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康乾盛世时期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请用史实说明
|
(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