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壬戌学制”的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
——《金史》(金,1115—1234年)
材料二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余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1127—1279)《梦粱录》
材料三 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四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时何学问?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史实?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科技成就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揭露了当时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4)依据材料四,指出造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2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2分)
历史地图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中人们的活动,是对历史现象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反映。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
根据图一和图二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指出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过程中,中国革命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谈谈自己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大事 |
1月1日 |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
1月28日 |
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 |
1月30日 |
中华民国实业协会在南京成立,该年成立的实业团体选40多个 |
2月1日 |
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项教育方针,以培养共和国民 |
2月12日 |
清帝仪宣布退位,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
2月13日 |
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 |
3月 |
政府颁布剪辨令、禁止缠足令,倡导变革礼仪等社会风俗 |
3月10日 |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朝文武各官照旧供职 |
3月11日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4月1日 |
孙中山正式解临时大总统职,政府、参议院筝不久迁往北京 |
7月10日 |
教育部重订学制,规定小学4年、高小3年、中学4年、本科4年 |
8月25日 |
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4个政团,台并为国民党 |
9月初 |
袁世凯发布《尊崇伦常文》 |
10月22日 |
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报部立案者89种,各党、会报部立案者共85个 |
12月l5日 |
袁世凯颁布《戒严法》 |
材料二新民族主主义一面成为旧民族主主义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一个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时代……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种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改制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革命后所面临的共同艰巨使命。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材料三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