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公益: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
一份免费午餐,让万千贫困学子不再饿着肚子上课。
一场微博打拐,唤醒了公民对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热忱。
一次冰桶挑战,让大家意识到公益原来不全是悲情。
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哪怕在社会底层,也能日行一善,比如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比如给老弱病残让座,甚至,哪怕只是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每个人都有体温,每个人哪怕仅仅用体温都可以温暖同胞,温暖世界。这就叫微公益,也正是全民公益之精髓所在。它的要义倒还不是通常所称的好人好事,而是每个人都用爱心,用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不仅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
就此意义而言,所谓全民公益,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它的意义不限于公益层面,更提供了变革社会的新方法、新范式。无须沉湎宏大叙事,无须空谈根本解决,无须凌空蹈虚,中国不是别的什么,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称: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微公益,或者说微革命,就是点燃每个人的心灯,每个人心中酌爱和善,用它们照亮中国,照出一个光明的新中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知识,为“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提几点建议。
(3)结合材料,就微公益活动的开展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

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北京市宣布2004年取消农业税,使全市329万农民“挣回”8 000万元。同时投入15.19亿元支持“三农”,另拨1.1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变化情况

项目
1978年
1992年
2008年
2014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1
26923.5
300670
568845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0.9
13.9
52.3
61.8
市场化程度(%)
0
26.0
76.4
79.6

注: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大致在85%--95%之间。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把政府不该管的交给企业和市场;全面清理、废止和修订与 相违背和不一致的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依法规范政府的权限和履行职能的程序;进一步健全了行政问责制度,遏制了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行为。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阐释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概括政府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某市一些企业超标排放工业污水,居民乱扔乱倒生活垃圾,煤矿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水污染严重,群众呼声强烈。该市政府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制定行政法规,严格执法,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该市政府的行为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几何时,一部进口大片就能横扫内地电影票房,而今天那些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俱强的国产影视佳剧已经压倒进口影片……纵观十几年来影视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竞争机制,释放了文化创造力,使文化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中国影视产业由此走向繁荣.总之,市场使方方面面都从中得益。
(l)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明“市场是怎样使方方面面都从中得益的”。
材料二:我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政治条件不同等原因,部分国家未能透彻领会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使得我国文化“走出去”效果不尽人意。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文化“走出去”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
材料三:2015年1月10日,新华社发文《标记当代中国文化新高度——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述评》。文章提出,一年来,各地各部门高扬改革旗帜,把握文化大势,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开拓前行、扎实推进、全面深化。
(3)结合材料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