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领导集体实行
A.新经济政策 | B.人民公社化 |
C.社会主义改造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明史》记载:“帝(明太祖)尝览《孟子》,……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导致明太祖“孟怒”的原因是()
A.明太祖出身低微,孟子依附权势 |
B.明太祖加强皇权专制,孟子讲求民本 |
C.明太祖崇尚法家学说,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
D.明太祖是统治阶级代表,孟子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
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
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
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为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
A.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 |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
C.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 D.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