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环境条件影响所致 |
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
D.无尾猫与有尾猫的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
看图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下图中甲是突触结构,乙是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
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C.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a点后d点会兴奋,e点不会兴奋 |
D.甲图所示的结构实际上在乙图示中也有 |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
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
C.X的细胞能分泌激素,不能传导兴奋 |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对a、b激素的释放起反馈调节作用 |
根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Ⅲ处,只能在Ⅰ、Ⅱ、Ⅳ处测到电位变化 |
B.Ⅲ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流在膜内由Ⅲ流到Ⅳ,膜外由Ⅵ流到Ⅲ |
C.刺激Ⅴ处,会引起肌肉收缩 |
D.Ⅳ处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Ⅴ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到电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