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爱尔克的灯光(节选)
巴 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选自《语文报》)
“爱尔克的灯光”是西方经典传说,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个传说的大概。
                                                                                                                                     
你认为作者用“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何含义?
                                                                                                                                     
你怎样理解“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这句话的含义?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一盏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为你守候的灯呢?
                                                                                                                                                                                                           
选文最后两段写道:“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 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说说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记叙文阅读

黄蜂筑巢

周涛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

⑨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⑩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算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⑪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客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⑫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⑬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⑭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⑮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⑯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1)文中两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怜惜(不忍、同情)

第二次

整理触须

(2)细细品味第⑤划线句子,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议论文阅读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则燎原;欲如水,不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1)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其作用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3)试分析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请围绕文章“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仿照示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陶渊明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远离官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高考加分“瘦身”是怎么回事?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五部门《意见》明确,2015年1月1日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据统计,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材料二: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一)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

项目

占比

反对

大幅压缩加分项目及分值

增加见义勇为加分10﹣20分

支持

91.47%

31.56%

反对

4.05%

68.44%

(二)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

方式

占比

态度

裸分录取

自主录取

适当加分录取

其它

支持

51.10%

11.73%

19.83%

17.34%

材料三: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

“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新政广受社会关注。高考期间,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就高考加分这一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她告诉记者,大多数的家长对加分保持高度警惕,认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丁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裸分”全县前30名的他进入录取环节后,名次跌至70多名,最后无缘自己心仪的学校。张桓的经历,实际上折射出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无法遮蔽的劣势。

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教授认为,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区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与民意存在较大的“温度差”。

(1)根据材料一,请分析国务院、五部门相断出台了给高考加分“瘦身”的政策之后,全国各地高考加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

B.被调查区域内的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都反对高考加分。

C.受访者绝大部分赞成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认为这样更能体现社会公平性。

D.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

(4)结合三则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高考加分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前行就是少年的方向。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家人的殷切期望,聆听者老师的_____(恳切耐心地教导),年轻的我们一路踏歌前行,期间有过胆qiè,有过徘徊,有过jǔ丧,但回首逝去的岁月后,我们依旧踏着追梦的稳健步伐。让生命的车轮缓缓而执着的转动,驶过稚嫩,驶过天真,驶过冲动,驶向成熟……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殷切   稚嫩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胆qiè     

(3)根据文中括号里的提示,用正楷字写出一个相应的成语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好人

爱玛胡

①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缺一点儿不见少,大多是想趁年前看病开点儿药,迷信的说法是过年上医院晦气。

②我屁股不挪窝地一直看病看到下班时间,眼看门口没有病人了,隔壁诊室传来锁门的声音。我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

③刚关了电脑,门口一个人影一闪,又晃了回来。那是个60多岁的男子,貌不惊人穿着旧棉服,手里拎着个大行李包,看上去沉甸甸的。

④他拿着挂号单问我;“看病在这里吗?”我说:“下班了,去急诊吧。”看他脸色不好,我想:只当做个好事吧。接过挂号单,我把电脑重新开启,说:“算了,我给你看完病再走吧。”他有点儿局促地跟我道歉;“耽误您时间了。”他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⑤原来,他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心跳得很快,当时人就快要晕过去,眼前一片模糊,出了很多汗。亏他还晓得把车开到路边停下。

⑥他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挂了个号。我一听大概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于是检查了血压、心跳,开检查单:“你应该是心律失常了,去查血、做心电图,我估计你得住院。”

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⑧怕住院的病人不止他一个,我说:“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开什么药给你呀。”

⑨他觉得有理,接了单子,拎包要走。

⑩我说:“心脏不好还拎重物满楼跑,出事我可负不起责,包就搁这儿,没人拿你东西,我帮你看着。”那包的四角都磨得起毛了,能装什么好东西!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

⑪他犹豫了一下,把包放下,走了。

⑫我起身把他的包踢到桌子下面,别说,还越沉。我上了厕所,刚晃回来,他就进门了,手里拿着报告﹣﹣果然是心律失常,还好没有缺血。

⑬我劝他最好留院观察,但他还是坚持只开药不住院,他说他有事,要宽限两天,已经打电话叫人来接他了,路上不会出事。

⑭强求不得,我开好药方签好字,递给他时问:“什么事比命金贵呢?我搞不懂你。”他说:“医生,你不晓得,我带了一二十号人做工程,年底好不容易才结清账,一百多万在包里,我要赶回去给大家发工钱好过年。”

⑮一百多万?一百多万什么?我傻了,指指桌下的包,他点点头。我脑海中闪现出各种拖欠工钱、被跳楼索薪的黑心老板的新闻报道,脱口而出:“你是个好人呀!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好人要活长一些。”

⑯这时,接他的人来了,弯腰从桌底把包找出来。

⑰我说:“你心也真大,一百多万就交给不认识的人管。”

⑱他冲我笑道:“我知道你是好人。”

(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病人看病 医生看人》)

(1)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2)文中多次提到“他”的包,请结合语境对第④段的最后一句作具体分析。

他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选文最后“我”和“他”互认为“好人”,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