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望西湖的青藤
张抗抗
说起青藤茶馆,如今怕是很少有人不晓得的。细细追究起来,“青藤”是90年代在西湖边发出的新芽,并不是河坊街的老字号,仅仅七八年间,长藤弯弯、青叶缠绕,架起一座浓荫蔽日的硕大茶棚,不说是个奇迹,至少也是带了些传奇色彩的。
尤其,店主是两个年轻的杭州女人。七八年前,差不多还是茶叶嫩尖一般新鲜的女孩,如何就能把一片片茶叶变成蜻蜒的绿翅膀,在西湖的暖风里飞起来?
后来那个不算小的三层空间,也容不下这对翅膀了。每一枝柔韧的青藤,都缭绕着女人的梦想在一圈一圈地盘旋。2003年秋天来临,西湖扩建改造工程完毕,“青藤茶馆”在四易其址之后,选择了元华广场二层,在一公园的西湖南线入悄然开张。猛然扩大成5000平方米的面积,计有800多个座位。茶客光临的高峰时,茶席仍然不够用。即使在杭州这样温柔富足的龙井茶乡,喝茶喝出如此蔚为壮观的景象,也令人啧啧称奇。
“青藤”究竟握有什么样的秘密武器,让杭州人把一杯清茶喝得上了瘾?
新“青藤茶馆”掩于婆娑翠竹丛中,依然有着女性的含蓄与秀气。沿木梯拾阶上得二层,眼里掠过青石小桥泉水游鱼,一步一景,脚步顿时就慢了下来;四处流连顾盼,眼神也不大够用。围廊隔断的分割与设置,一改先前繁复的传统风格,赋予了现代的空间概念,只觉得抬头低头通畅敞亮,叫人想起凉风微袭的山间茶园;数间小巧玲珑的江南小筑,均以西湖十景命名,隐隐绰绰地藏在曲径通幽处;古色古香的窗格门扇、造型简洁颜色古朴的茶桌茶椅,藤制木质,件件精心得不留痕迹;灯具也是极讲究的,柔和的光线若有若无,便有了月夜星空下品茗的感觉;壁上镶嵌的橱柜木格,收藏各色紫砂名壶和历代茶具,还有墙上精心装裱的名家字画,如此浓郁的文化气息,茶馆不再是茶馆,而是一所小型的茶艺博物馆了——边走边看,峰回路转,就有迷路的担忧了,果然又有阔大的厅堂在前,一面弧形的白墙落地,简约而朴素,内里透出现代的开放意识;宽阔的阳台设有露天茶座,西湖碧波就在眼前,似乎伸手可触。逢年过节,一边品茗一边观赏西湖上空的璀璨烟花,将是怎样的好心情。忽然觉得“青藤茶馆”更像是一座内涵丰富的文化广场,杯水之中,竟是天外有天。
两个清清爽爽的江南女子,开了多年茶馆,言行中却看不出阿庆嫂般“女强人”的精明泼辣,只是轻声细语地说着平常的话语,如同一杯澄澈的清茶,散散淡淡波澜不惊。茶馆的画册底封上有两句诗曰:青染湖山供慧眼,藤萦茗话契禅心。恰似这两位开茶馆的女人,淡泊随缘,慧心禅意,原本看重的是茶品茶趣,不经意间,却把这悠闲之乐,做成了茶的事业。
七、八年间茶馆虽然几经搬迁,那一根根柔韧的藤蔓,却始终立定脚跟沿着湖滨一线蜿蜒,执著地不愿离开。“除了西湖边,哪里我们都不去”一一那是一个关于守望西湖的诺言,一生一世的守望,犹如千年的西湖,淡妆浓抹自有定力。女人的丈夫由爱“人”而及茶、由爱茶而及青藤屋,最后也变成了守望西湖的那两个女人身后的忠实守卫者。
一个听起来浪漫而动人的故事,落在杯中,就是沉甸甸、续之不竭的一壶清茶。“青藤”连续多年被评为“杭城十佳温馨茶楼”,功夫终究是下在一个“茶”字上——茶叶的品质、茶具之精美、茶艺表演,还有独到的待客之道。杭城的人都知道“青藤”所用的茶叶均为货真价实的上等佳品,片片让人放心;“青藤”沏茶所用之水,都是天然泉水;更值得称道的是“青藤”用以佐茶的各式茶点,真的可口入味,真的好吃,每一种制作都是不含糊的。此前几年中我曾多次去过六公园的青藤老店,每一次都是茶醉食足而归。那样琳琅满目的茶点之宴,铺就了一道丰盛的江南食品艺术长廊……
想当年“青藤”创业初始,两个女人曾亲手“研制”本家茶蛋茶干。女人的温情与心思,就这样点点滴滴地留下来了,也长久地留住了“青藤”的茶客们。“青藤”特制的茶具上,有“青藤”的店标。一缕清茶的丝丝热气,在空中轻盈升腾,恰似一根柔软韧性的青藤,有意无意地勾勒出了茶杯的形状。茶香袅袅,绵绵不息,更似“青藤”的流水与人气。
这一想也就恍然:“青藤”是把天下的茶客,都当作养育自己的沃土来侍奉的。所以“青藤茶馆”,每搬一次家,便愈发呈现兴旺之势,因为它把根上的土壤也一同带过去了
西湖幸有“青藤”,南来北往的爱茶人,从此都与“青藤”一起来守望西湖。昨日的茶还未凉,今日喝茶人又回来了。
(有删改)
第五段对“青藤茶馆”的环境布置的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文中引用茶馆画册底封上的两句诗“青染湖山供慧眼,藤萦茗话契禅心”,有什么用意?
概述“青藤”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内容是否自相矛盾?请作简析。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作家总是更容易接受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并非作家都懂多少环境保护的理论和知识,而是说作家毕竟更富有对于自然、对于祖国河山、对于一切生命的感受和热爱,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更富有整体感,作家相对的总是更少受某种实业目的的激励或者制约,作家更有可能多一点纯朴,也多一点浪漫。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警报环境破坏的危险。如果我们阅读过契诃夫的《草原》,如果我们没有忘记《万尼亚舅舅》里那位医生对于生态破坏的忧虑,如果我们阅读过列昂诺夫的《俄罗斯森林》,如果我们哪怕是多看一眼邓刚的一系列为海洋和海洋生物呼天抢地的作品,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变成一个更关心环境的人,变成一个与地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的人。如果我说作家天生应该与环境工作者携起手来,如果我说作家天然是环保工作者的同盟军,我想不至于被认为是过于冒昧。
我们似乎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论文学与环保。许多令人痛心的破坏环境的事情的发生,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并非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制剂,而是由于人们文化素质之低下:放火烧荒,捕食珍惜野生动物,破坏草原,污染水源……的肇事者常常并不是化学工厂,恰恰是一些很普通的人,为了蝇头小利,竟可以做出破坏环境的大恶。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当然是文学最为关心的事情,当然是作家、知识分子、干部深有切肤之痛的事情。
环境文学研究会的刊物《绿叶》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我们的刊物一定会得到文学工作者、环保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支持。
1、对“作家总是更容易接受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原因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对于自然、对于祖国河山、对于一切生命的感受和热爱。
B、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更富有整体感
C、作家受某种实业目的的激励或者制约相对少一些。
D、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警报环境破坏的危险。
2、“如果我们阅读过……呼天抢地的作品”想要说明的是()
A、作家更容易接受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B、作家自觉警报环境破坏的危险。
C、变成更关心环境的人的重要性。
D、创办刊物《绿叶》的重要性。
3、“我们似乎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论文学与环保”中“另一个角度”指:
A、许多令人痛心的破坏环境的事情的发生。
B、人们文化素质之低下。
C、文学最为关心的事情。
D、文学应为环保服务。
4、对文中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了文中列举的契诃夫等人的作品,“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变成一个更关心环境的人”说明为了环境要多读以上著作。
B、“作家相对的总是更少受某种实业目的的激励或者制约”是说作家唯实业为重而不顾环保的思想少一些。
C、办好《绿叶》杂志就可更有效的加强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我们要关爱《绿叶》。
D、“作家天然是环保工作者的同盟军”是说作家理所当然也应该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儒学的“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节选)
李泽厚
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取的似乎仍然是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在民间,则表现为多元而浮浅的信仰和崇拜。其对象,可以是关公、妈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等,而且大都为了求福避祸,去灾治病,有着非常现实的世俗目的。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多元而浮浅的民间宗教中,奇迹宣传也并不突出,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在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如在台湾,我拜会过影响极大的证严法师,她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院护士等陌生人手里。这也使我颇为吃惊,因为这里表现出的,似乎仍然是以亲子为核心的强烈的儒学人际关系,而佛家本应该是看破尘缘六亲不认的。这也使我想到,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佛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毕竟是少数事例;相反“三教合一”倒一直是文化主流。孔子、老子、释加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处,既出现在近千年前宋代文人的画卷中,也仍然保存在今日民间的寺庙中。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而儒学之所以能这样,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 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同时,它又是“半哲学”。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纯粹”伦理。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但这些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和追求,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
正因为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不是《圣经》。也正是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
1.对作者提到证严法师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知中国宗教的主要内容仍是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
B.可以说明中国宗教与儒学既有区别但也有不小的相似性。
C.严证法师的观点说明儒学实质上完全具有宗教的性质。
D.可知中国宗教有现实世俗目的,并非完全看破尘缘。
2.对“中国从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儒学的广泛影响使得中国无法发生宗教战争。
B.“三教合一”的现实使得宗教战争没有发生的土壤。
C.儒学本身就有宗教特质,而它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D.儒学的包容性不排斥宗教,与宗教冲突并不很大。
3.有关儒学“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儒学与中国宗教彼此融合,中国宗教吸纳了许多儒学的内容,因而,儒学自然也就具有了宗教的一些特质。
B.儒学虽无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无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但实用理性的一面却同样具有哲学特质。
C.儒学“终极关怀”的品格使它能够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这点与宗教的功能相同。
D.儒学没有宗教里的奇迹、魔法、人格神,但它可靠其理性在精神上指引人们,这点和宗教也相似。
4.根据文中信息,对“《论语》不是《圣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的哲学、理性特质决定了它没有《圣经》里的神秘与奇迹。
B.《论语》讲究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这和《圣经》教义有根本不同。
C.《论语》不是宗教教义,虽然它也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
D.《论语》不倡导“怪力乱神”,《圣经》却会突出人格神的宣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思想是正确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经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同学
梁实秋(有删改)
① 同学,一定要有同窗共砚的经验,在一起读书,在一起淘气,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种亲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后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② 从前书房狭小,大家挤在一个窗前,自有学校以来,情形不一样了。动辄几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级,一批一批的毕业,像是蒸锅铺的馒头,一屉一屉的发售出去。
③ 小时候的同学,几十年后还能记得姓名的不过四五人。其中年龄较长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远不能忘记,他脑后半长的头发用红头绳紧密扎起的小辫子,在脑后挺然翘起,像是一根小红萝卜。他善吹喇叭,毕业后当兵站岗,拄着上刺刀的步枪,满神气的。又有一位好奇心强,见了什么东西都喜欢动手,有一天迟到,见了老师为实验冷缩热涨的原理刚烧过的一只铁球,过去一把抓起,大叫一声,手掌烫出一片的溜浆大泡。功课最好写字最工的一位,规行矩步,主任老师最赏识他,毕业后,于某大书店分行由学徒做到经理。再有一位由办事员做到某部司长。此外则人海茫茫,我就都不知其所终了。
④ 有人成年之后怕看到小时候的同学,因为他可能看见过你一脖子泥、鼻涕过河往袖子上抹的那副脏相,他也许看见过你被罚站、打手板的那副窘相。他知道你最怕人知道你的乳名,不是“大和尚”就是“二秃子”,不是“栓子”就是“大柱子”,他会冷不防的在大庭广众之中猛喊你的乳名。使你脸红。不过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小时候嬉嬉闹闹,天真率直,那一段纯稚的光景已一去而不可复得,如果长大之后还能邂逅一两个总角之交,勾起童时的回忆,不也快慰生平么?
⑤ 我进了中学便住校。那一级同学有八九十人,经过八年,毕业时仅得六七十人。其中有早夭的,有因一时糊涂顺手牵羊而被开除的,也有不知什么原故忽然辍学的,而这剩下的一批,毕业之后天各一方。来台湾时,同级的同学得十余人,我们还不时的杯酒聊欢,恰满一桌。席间,谈起有一位绰号“烧饼”,因为他的头扁而圆,取其形似。在体育馆中他翻双杠不慎跌落,旁边就有人高呼:“留神芝麻掉了!”可惜烧饼早已不在,谈起来大家无不欷歔。又谈起一位绰号“臭豆腐”,只因他上作文课,卷子上涂抹之处太多,东一团西一块的尽是墨猪,老师看了一皱眉头说:“你写的是什么字,漆黑一块块的,像臭豆腐似的!”哄堂大笑,于是臭豆腐的绰号不胫而走。如今大家都做了祖父,同人公议,摘除其中的一个臭字,简称他为豆腐,直到如今。此后十几个同学,轮流做东,以后便一个个的凋谢,溃不成军,凑不起一桌了。
⑥ 同学们一出校门,便各奔前程。因修习的科目不同,活动的范围自异。风云际会,拖青纡紫者有之;踵武陶朱,腰缠万贯者有之;有一技之长,出人头地者有之;而座拥皋比,以至于吃不饱饿不死者亦有之。在校的时候,品学俱佳,头角峥嵘,以后未必有成就。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确是不刊之论。不过一向为人卑鄙投机取巧之辈,以后无论如何翻云覆雨,也逃不过老同学的法眼。所以有些人回避老同学惟恐不及。
⑦ 杜工部漂泊西南的时候,叹老嗟贫,咏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句子。那个“自”字好不令人惨然!好像是衮衮诸公裘马轻肥,就是不管他“一家都在秋风里”。其实同学少年这一段交谊不攀也罢。“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纵然不以为耻,可是免不了要看人的嘴脸。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大量使用简明轻省的短句,营构出快捷明朗的节奏,形成简洁轻快的语言风格,顺畅通达,引人入胜。
B.文章善于使用一些文言词汇,如“拖青纡紫”、“踵武陶朱”等,营造了雅致的语境;虽在行文中夹杂“溜浆大泡”、“鼻涕过河往袖子上抹”等俗语,似乎有些雅俗不谐,但瑕不掩瑜,并不影响整体典雅的语言风格。
C.“此后十几个同学,轮流做东,以后便一个个的凋谢,溃不成军,凑不起一桌了。”这句话虽用戏谑口吻,却流露出对老同学聚会的回味与珍惜,伤感与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D.第二段作者通过诙谐幽默的比喻:“(学生)一批一批的毕业,像是蒸锅铺的馒头,一屉一屉的发售出去”,意在与从前的“同窗共砚”对比,更突出有学校前同学交情的可贵和情趣。

E.最后一段引用杜甫的诗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意在说明毕业后同学之间贵贱不同,不要去攀比。
为什么“有人成年之后怕看到小时候的同学”,甚至“回避老同学惟恐不及”?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其原因。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出自《论语·子罕篇》,原是孔子夸奖弟子子路“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最后一段作者却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纵然不以为耻,可是免不了要看人的嘴脸。”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依据文意加以阐释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
(3)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薄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
(4)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
(5)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
(6)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7)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
(8)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下列关于荷叶自清洁效应产生的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
B,植物蜡的晶体覆盖了包括凸起结构表面在内的整个荷叶。
C.凸起结构和植物蜡分别可以起到疏水和吸附空气的作用。
D.凸起结构能使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在叶面上流动的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荷叶“一尘不染”秘密的发现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的革命。
B.水稻叶面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的结构,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从而具有了疏水功能。
C.人类已能在普通塑料表面和织物纤维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
D.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在卫星天线、管道、人体植入材料上均有用途。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及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芋头、紫罗兰等植物的叶面因分布着与荷叶同样尺寸的凸起结构,所以具有了疏水功能。
B.现在,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已经大量上市,人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愉快。
C.从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地球生物身上学习它们的智慧,可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D.我国远古时代的鲁班受带齿的草叶启发发明锯子,是一种仿生活动。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