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民族工业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C.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D.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颇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A.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洋务运动的开展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技术垄断成为行业规范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纺织业产品主要进入市场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