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应是
| 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 B.《资政新篇》的实施 |
|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 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l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 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 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 |
右下图是某历史课堂展示的“湘西苗族人民代表在填写选票”的图片.反映了农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情境。据此判断,与此主题相关的是()
|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与执行 |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 C.十年动乱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 | D.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 |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戏称为“围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下列各项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高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
| B.认为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就是网上交流 |
|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
| D.没有看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
|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
1967年1月,北京市大街小巷贴满了声讨陶铸的大字报:“陶铸是最大的保皇派”“揪出没有刘邓的刘邓路线代理人陶铸”。对这一情境评述正确的是()
| A.防止了资本主义的复辟 | B.维护了党的纯洁性 |
| C.找到了中国的建设道路 | D.打击迫害了老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