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结论是从某同学的作业本上摘录的,其中你认为肯定正确的是
①微粒半径:S2->Cl->Cl>S ②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H2Se
③还原性:S2->Cl->Br->I- ④氧化性:Cl2>S>Se
⑤酸性:H2SO4>HClO4>H2SeO4 ⑥得电子能力:F>Cl>Br>I
A.只有① | B.②④⑥ | C.①③④ | D.只有⑥ |
下列离子或物质组能大量共存,且满足相应条件的是
选项 |
离子或物质 |
条件 |
A |
Na+、K+、Cl-、SO42- |
c(Na+)+c(K+)=c(SO42-)+ c(Cl-) |
B |
Fe3+、SO32-、Cl- |
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
C |
Ba+、HCO3-、Cl-、H+ |
加入氨水产生沉淀 |
D |
SO2、O2、NO2 |
通入足量NaOH溶液后,可能会没有任何气体剩余 |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A(g)+B(g)3C(g)+Q(Q>0)。下列各图表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A.图I表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
B.图Ⅱ表示t0时刻缩小容器体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C.图Ⅲ表示t0时刻增大B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D.图Ⅳ中a、b、c三点中只有b点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
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HCl中含有的少量Cl2 |
B.用图2所示装置蒸发FeCl3溶液制备无水FeCl3 |
C.用图3所示装置可以完成“喷泉”实验 |
D.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
关于下图装置中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A.电子从锌片流向右侧碳棒,再从左侧碳棒流回铜片 |
B.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 |
C.左侧碳棒上发生:2H2O+O2+4e→4OH- |
D.铜电极析出铜 |
下列实验能很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使铝离子恰好完全转化为Al(OH)3沉淀 |
B.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KI溶液,沉淀由白色转化为黄色,证明溶解性AgI<AgCl |
C.向试管中的银氨溶液滴加A物质,水浴加热,若产生银镜,说明A物质是醛类 |
D.用湿润的pH试纸测试未知浓度盐酸的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