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自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以下选项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有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刘大自在民国七年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 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材料是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最可能是
| A.陈独秀 | B.蔡元培 | C.李大钊 | D.胡适 |
唐朝战略思想家李筌在《太白阴经》中指出:“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用智者,可以强于内而富于外;用力者,可以富于内而强于外。”以下思想与实践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 B.“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教育战线上“扫四旧” |
在谈到学校应如何发展时,邓小平同志说:“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据此可知,邓小平强调
| A.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
| B.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事业的目的 |
| C.学校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
| D.国家应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