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要扬弃那些落后的、腐朽的,不合时宜的、与人类文明潮流相违背的东西,与时俱进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吴思、李晨《起点: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请举史实说明。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模仿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至近现代以来政治制度模式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刺,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舍作社的决议》指出:“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就是中国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原本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事情,现在不到一个五年计划就提前完成了。
材料三: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
材料四: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一一“五个一号文件”。
请结合材料指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农村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党和政府关心农民生活、重视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9世纪中期至甲午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概述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方面的表现,并分析这些表现出现的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前,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管理新中国比作“进京赶考”。五十五年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我们党”。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
(1)新中国建立前夕,即将在全国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总任务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议、提高执政能力,要求全党必须保持怎样的作风?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了自身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在思想理论、经济建议、祖国统一和外交政策方面,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哪些成功的经验?
(3)你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有何重要认识?
古今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
(2)北宋、明、清各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3)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贡”,而不削发登。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以与琉球、高丽外国相比”,拒绝郑氏请示。
——中国通史全稿
材料二: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在对日宣战时声称:“所有一切条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1942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应收东北,台湾及琉球。”立法院长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收复,决不能承认国际公约的公平与合理。”
材料三: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台湾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人为限制被打破,台湾岛内回大陆观光、定居、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大陆已成为台湾商品的主要市场。但是台湾的陈水扁当局不顾岛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千方百计阻挠两岸的民间交往,攻击台商到大陆投资是“出卖台湾”,并导致当前两岸间的“三通”必须绕道香港、澳门,两岸间的直接“三通”迟迟不能实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对郑氏集团的态度并对其评价。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收复台湾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并对其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告台湾同胞书》还宣布了什么方针?谈谈你对台湾与大陆统一前景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