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A、B、C、D、E属于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短周期元素中C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A的原子半径最小。B元素能形成一种碱性气体。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且在周期表中与D元素相邻。
(1)写出3种元素的名称:C________ 、D_________、 E___________。
(2)写出D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C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D、E的氧化物分别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B两元素能形成一种5核10电子的阳离子,请叙述实验室检验溶液中的该离子的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 铜和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 +2H2SO4(浓) CuSO4+SO2↑+2H2O
(1)浓H2SO4作_________剂,具有性,氧化产物是(写化学式)。
(2)在该反应中,若消耗了32 g Cu,则转移了_______mol 电子 ,还原了mol H2SO4,生成L SO2(标准状况)气体。
(3)Cu与SO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uSO2(填“>”、“<”或“=”)。
实验室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氯化钾、氢氧化钙和稀硫酸,可用一种常见酸碱指示剂X 或Na2CO3一次鉴别它们。根据有关操作及所加试剂填空。
A B C
(1)A试管中的现象:溶液显紫色;另取该溶液滴入Na2CO3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试推断试剂X为。
(2)B试管中的现象:溶液显蓝色;另取该溶液滴入Na2CO3溶液中的现象为 ___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
(3)C试管中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
另取该溶液滴入试剂X, 则溶液显 _____________。
某同学用18 mol/L的浓硫酸配制200mL 0.9mol/L的稀硫酸,并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需要量取浓硫酸 mL(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配制该稀硫酸时使用的仪器除量筒、烧杯、200mL容量瓶外,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 、 等。
(3)容量瓶是一种颈部细长的梨形瓶,由于其颈部细长,所以在向容量瓶中移入液体时,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有人建议将容量瓶的瓶颈改粗,对该建议的正确评价是( )
A.可以按此建议改进,便于使用容量瓶 |
B.不能按此建议改进,因为会降低容量瓶的精确度 |
C.如果加粗瓶颈,可将原来刻在容量瓶瓶颈上的刻度线改刻在容量瓶的瓶身上 |
D.不必加粗瓶颈,因为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液体倒出瓶外,不会对溶液的浓度产生太大影响 |
(4)在配制过程中,下列因素对所配制的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
若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则所得溶液浓度 0.9 mol·L-1(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 0.9 mol·L-1。
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法 | B.加热分解 | C.结晶法 | D.分液法 |
E.渗析法 F.蒸馏法 G.过滤法
(1)___________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
(2)__________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
(3)___________分离水和煤油的混合物;
(4)___________分离水和酒精;
(5)___________分离溴水中的溴和水。
在容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2NO22NO+O2的反应。反应过程中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如图所示。
(1)若曲线A和B表示的是该反应在某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状况,则该不同条件是
A.有、无催化剂 B.压强不同 C.温度不同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并比较K800℃K850℃(填>、<或=)。
(3)求在B条件下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氧气的反应速率VO2=。
(4)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V正(NO2)=V逆(NO)
B.C(NO2)=C(NO)
C.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D.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