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 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 B.水分 |
C.地形 | D.洋流 |
读“地质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7-18题:关于M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背斜山②向斜山
③内力地貌 ④外力地貌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N为变质作用 |
B.N发生在F之后 |
C.M的形成与②无关 |
D.图示地区地貌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
贺兰山和银川平原是沙海中的“绿岛”和绿洲。回答15~16题贺兰山成为“绿岛”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 | B.地形抬升,降水较多 |
C.冰川融水多,水源充足 | D.土层深厚,植被茂密 |
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A.地壳下沉,风力沉积 |
B.断裂下沉,冰川物质堆积 |
C.地壳抬升,河流侵蚀 |
D.断裂下沉,黄河泥沙沉积 |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又称反尼尔尼诺现象,它是大气环流系统与洋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导致气候异常,气象灾害加剧。据甲、乙两图判断11-14题:从垂直方向上看,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大气流动应为
A.东部气流上升 | B.西部气流下沉 |
C.呈顺时针流动 | D.呈逆时针流动 |
乙图为2007年8月以来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与常年平均值差异,图中反映出
A.赤道东、西太平洋海水温度相差4度 |
B.澳大利亚东、西岸水温相差1.5度 |
C.东南太平洋为一暖水区,水温高于西太平洋 |
D.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水温增幅较大 |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说法可信是
A.秘鲁渔场捕鱼量减少 | B.智利北部降水量增多 |
C.印度尼西亚降水量增多 | D.智利发生大地震 |
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与洋流变化相关,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赤道暖流增强 | B.西风漂流减弱 | C.北太平洋暖流减弱 | D.秘鲁上升流消失 |
右图为6月22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该日与北京的白昼相比,甲乙两地的昼长()
A.都长于北京 |
B.都短于北京 |
C.甲地短于北京,乙地长于北京 |
D.甲地长于北京,乙地短于北京 |
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向 |
B.该日甲地船上的旗帜飘向西南 |
C.乙地气候常年炎热干燥 |
D.流水侵蚀是塑造乙地地表的主要外力作用 |
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最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带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夏季流量小 | B.补给以降水为主 |
C.水量向下游增大 | D.径流年际变化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