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防止出现个人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要实现这一点的根本之策是
A.大力发展经济 |
B.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
C.提高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
D.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
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 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 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
江西新余的退休教师蒋国珍老人,在很多人眼里算得上是一朵“奇葩”。自己一生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但是却用自己工资支助了许许多多的学生读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后来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
B.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 |
C.家庭状况直接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D.价值选择有自己的理由,不应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
奥地利医生奥斯·布鲁格的父亲是一个卖酒商人,他经常通过用手敲击酒桶,根据声音判定高大的桶里酒的多少。布鲁格想,人的胸腔腹腔不也像只桶吗?医生敲击病人的胸腔腹腔并细心听,不也可以判定病人病情吗。经过仔细钻研,他发明了著名的叩诊法。这则事例主要告诉我们(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男性头发和鼻子。容貌的这种特点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这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