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
|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
|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
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极格局瓦解,美国企图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④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中国很多知名汽车企业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关键技术依赖欧美日韩企业。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 | B.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
| C.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 D.中国汽车企业被外企吞并 |
下图是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图中1984年出现峰值的原因是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
| A.①② | B.①②③ |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说:在中国,再不用市场经济手段去玩,再各种各样的审批、各种各样的行政命令,真是玩不下去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体系基本建立是在
| A.1992年中共十四大 | B.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
| C.1997年中共十五大 | D.21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 |
1956~196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牺牲了农业为代价
②探索中曲折前进,有失误也有重大成就
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④开局和中期经济态势较好,后期有问题
|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④ | D.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