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25 ℃时0.1 mol·L-1醋酸溶液的pH约为3,向其中加入醋酸钠晶体,等晶体溶解后发现溶液的pH增大。对上述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甲同学认为醋酸钠水解呈碱性,增大了c(OH-),因而溶液的pH增大;乙同学认为醋酸钠溶于水电离出大量醋酸根离子,抑制了醋酸的电离,使c(H+)减小,因此溶液的pH增大。
(1)上述两种解释中________(填“甲”或“乙”)正确。
(2)为了验证上述哪种解释正确,继续做如下实验:向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写编号字母),然后测定溶液的pH。
A.固体CH3COOK | B.固体CH3COONH4 |
C.气体NH3 | D.固体NaHCO3 |
(3)若________(填“甲”或“乙”)的解释正确,溶液的pH应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已知25 ℃ 时,CH3COONH4溶液呈中性)。
(4)常温下将0.010 mol CH3COONa和0.004 mol HCl溶于水,配制成0.5 L混合溶液。判断:
①溶液中共有________种粒子。
②溶液中有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和一定等于0.010 mol,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③溶液中n(CH3COO-)+n(OH-)-n(H+)=________mol。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它的爆炸反应为:
2KNO3+ 3C+SA+N2↑+3CO2↑(已配平)
①除 S 外,上列元素的电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成物中,A 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含极性共价键的分子的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____________;
③已知CN-与N2结构相似,推算HCN分子中σ键与π键数目之比为____________。
(2)原子序数小于36的元素Q和T,在周期表中既处于同一周期又位于同一族,且原子序数T比Q多2。T的基态原子外围电子(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2+的未成对电子数是________。
(1)某元素的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3s23p2,它的次外层上电子云形状有______种,原子中所有电子占有______个轨道,核外共有_________个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
(2)E原子核外占有9个轨道,且具有1个未成对电子,E离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
(3)F、G都是短周期元素,F2-与G3+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G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F2-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M能层上有____个能级,有____个轨道,作为内层最多可容纳______个电子,作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含有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5)在元素周期表中,最外层只有1个未成对电子的主族元素原子处于________________族;最外层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主族元素原子处于__________________族。
已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某学生为了探究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
经过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氢气体积(mL) |
30 |
120 |
280 |
350 |
370 |
①反应速率最大的(即0~1 min、1~2 min、2~3 min、3~4 min、4~5 min)时间段为 ,原是 。
②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 ,原因是。
以甲醇、空气和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金属铂为电极可构成普通的燃料电池。该电池的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
在2L容器中3种物质间进行反应,X、Y、Z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反应在t时到达平衡,依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反应起始至t,Y的平均反应速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