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
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
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维码起源于日本,原本是Denso Wave公司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的。
③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最多记录1850个大写字母、2710个数字或500多个汉字,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也正因如此,二维码才被称为不含电子芯片的廉价存储器。
④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
⑤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⑥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⑦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
⑧咔嚓一拍,信息自来。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⑨如今我们常见QR条形码(Quick Response,译为“快速反应”)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而这些假二维码所含的网址,最终将受害者引向恶意网站。由于二维码是由抽象的矩阵图形组成的,人们无法一眼辨认出它的真伪,在加之其过于便捷,使人放松警惕,因此骗子更容易得手。
⑩除了二维码骗局,很多人也为隐私担心。去年上半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称,由于实行实名制,火车票票面上印有记录乘客信息的二维码,而随手丢弃车票,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只要用手机上网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就可以轻易读出火车票上的二维码信息。鉴于此,铁路部门建议乘客撕毁票面的二维码部分。
11所以,对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二维码,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儿的好。
(摘自《青年参考》电子版 有删节)
为什么二维码让我们又爱又恨?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⑦段的表达作用。
                                                                                
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
                                                                               
仔细观察下面两张火车票,先判断哪张车票使用了二维码,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一维码与二维码在外观上的不同。(3分)
             
      
A                            B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每人都来传递“正能量”
陈鲁民
①英国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出版后,“正能量”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流行语。所谓“正能量”,即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人人需要,多多益善,但却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相互传递。
②印度前国会著名议员梅农,出身贫寒,当年他初到新德里时,刚下火车,便遭贼窃被洗劫一空.绝望中,他求救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锡克教徒,请求暂时借他15个卢比,他问地址.以便日后还钱.老教徒摆摆手说.在你的有生之年,你可以把这笔钱还给任何一个有求于你的陌生人。梅农始终记看老教徒信任的嘱托,直至逝世,他对有求于他的陌生人,都会提供16卢比的资助.有意思的是,他的一个助手也仿效他的做法,而助手的儿子也学着父亲去帮助别人.其中一个被助者把此事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这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便流传更广更远.这个故事.可以拾我们许多启发和教益。
③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在传递正能量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角色。比如那位锡克老教徒,是传递正能量的发起人,精神最为可敬,梅农议员和他的助手以及助手的儿子,则是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也颇难能可贵。然而,还有一种人,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之徒,对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一概来者不拒,却不肯为别人送去一点正能量,正能量的传递到他那里就戛然而止。我们若能做一位正能量的发起人,那自然是最为光荣的,退而求其次,也应做一个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无论如何,不要让正能量的传递中断在你的手里。
④著名学者巴锡尔说过:“一件善行永不会枉费——播撒殷勤,将收割友谊;传播温暖,将收获爱心。”正能量的传递,就投入和产出之比,可以说是世界上社会效益最好的一项活动。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其影响之大自不必说,就是平时生活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和颜悦色的问候,一次热情周到的服务,或给老人让个座,帮盲人过马路,扶起摔倒的孩子,举手之劳,片刻之功,也同样可以使人感到正能量无比,并影响到他也去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比如,坐过劳模李素丽公交车的乘客,接受了她热情周到的服务,一天都会暖洋洋的,也可能会用同样好的心情和态度去服务他人,传递正能量。而被人民好公仆吴天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感动的居民们,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吴天祥的感激之情用于自己的工作上,去奉献正能量给别人……他们都在积极地发起或传递正能量,在他们周围,就形成了一个个充满温馨友爱的小环境,而这样的小环境多了,社会的大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⑤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作为动力支持,以使人们心态更加积极、阳光,风气更加淳朴、和善。那么,每个人都应力争做一个正能量的发起人或传递者。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到“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就值得称道嘉许,就是一个合格的正能量传递者。那么,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让我们大家都投入传递正能量的队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传递正能量,就从每天早晨开始,从每件小事开始。
“‘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人人需要,多多益善”,除此以外,文章还从哪两方面论述传递正能量的积极影响?请分别概括。
第四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理解“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这句话的含义。
请写出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没有一种名字叫做“卑微”》,完成下面题目。
没有一种名字叫做“卑微”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想让父亲去帮忙照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父亲欣然答应了。
②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周末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猪渐渐长大,家里的饲料早已吃光,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忧心忡忡。
③一次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用来喂猪不是挺好吗。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④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裤子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⑤我是一个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最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⑥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⑦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消失了。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良久,他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馒头,我默默读书。我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发呆。
⑧那年冬天,班里要开家长会。我的心一下凉了,我不敢想象别人知道那拾馒头的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⑨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家长会开始了,欢笑声不断,我的心却冰凉得厉害。
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
11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啊!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教室里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12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莱倒进父亲的铁桶里。隔年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13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面对到学校捡拾剩饭的父亲,“我”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将这一过程补充完整。(3分)



窃喜


第⑩和11段中画横线的两处都有叹词“啊”,试说说两个 “啊”含义有什么不同?
第11段“我”鼓起勇气,将窗外的父亲拉进了教室。如果你当时是“父亲”会怎么想?请结合上下文,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文章中“我”的成长历程,是否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少于80字)(5分)

阅读《留点东西去敬畏》,下面题目。
留点东西去敬畏
我很喜欢美国小说《飘》。第一次读完后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郝思嘉与邻居老人的对话。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对从不服输的郝思嘉说:“我劝你,留着一点什么东西去敬畏吧,正如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
在生活中,我渐渐知道了什么是“敬畏”。
一个美国网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无意中打死一只鸟,他跑上前去,跪下来,捧起鸟,吻了一下,说抱歉。于是,全场观众起立。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龛后在遗体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我知道,这是敬畏生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次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一位名叫万刚的大臣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这一回答赢得了朱元璋的赞赏……
我知道,这是敬畏法律。
据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谈自己走向总统宝座时的感觉,“像是走向刑场的囚犯”。
我知道,这是敬畏权力和职责。
唐太宗曾如此形容自己:“每思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百姓,但知常廉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
我知道,这是敬畏天心、民意。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孔子强调“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以此表明自己对天、对人的敬畏之情……
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这样寄希望于党员干部:“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
一个人心存敬畏,才能按照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追求和谐和真善美。一个人心无敬畏,则会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其结局是极可怕的。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根基和价值。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说说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证的。
请你阐述第一小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章最后划线句子的理解。
【材料一】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季羡林《幽径悲剧》
【材料二】人类是大自然的模仿者,但他模仿得很拙劣。他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坟墓呢?谁能断言我们不是在走着一条通向死亡的路呢?
——严春友《敬畏自然》

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于是,隔夜食物是否会危害健康的疑问,逐渐困扰起都市人来。
现代营养专家认为,隔夜食物并不等于洪水猛兽,只要不是放置时间过长、食用频率过多,就无需谈之色变。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身体健康也越来越看重。
凉拌菜的卫生情况不好把控,冷藏更容易变质。
熟的河海鲜时间长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会损伤肝、肾功能,甚至产生毒素。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不包括熟的河海鲜和凉拌菜。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①②⑥⑤④ C.③①②⑥④⑤ D.②①⑥⑤④③

偷 秋李雪峰
①农历八月的月亮将圆时,大地已经熟透了,风变得浓稠了,庄稼的腥香和村庄中桂树的浓香混合着弥漫着,似乎村庄就像一只烤熟得飘溢着野香的玉米棒。八月十五夜里,夜空澄明,圆圆的玉盘似的月亮还未从村庄东边的山岗上升起时,村庄里许多人家的晚饭已经摆上了,一盘月饼,几个烤熟的玉米棒,一盘花生,三五碟又香又辣的菜肴,一坛新开封的稠米酒或玉米烧,一家人坐在庭院里的树下,边笑声盈盈地说话,边滋滋溜溜地咂酒。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踩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但一般人家是不多喝的,酒至微醺,月上中天时,大家还要披着夜色去偷秋呢。
月亮挂到中天了,银银的月辉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刷过去,橙黄的田野一下子笼上了一层乳色。庄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有的来到河边的果园里,蹑手蹑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看果园的老头坐在庵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偷秋了!”看园的老头佯装没听见,任他们“偷”,任他们坐在果树下嚓嚓嚓嚓香甜地吃去。当然,果园里的老头也是要去偷一把的,去邻地里扯几秧颗粒已经饱满的花生,去旁边的玉米地里偷掰来一个玉米棒,或者坐在庵前的月色里偷偷想一些遥远的往事儿。
③这个夜晚,许多人到中年的人也往往夫妇俩肩并肩或一前一后潜入月色中去,他们的婚姻大多靠的是媒婆之言,年轻时很少这样浪漫过,很少在月色下这样悠闲地肩并肩甚至手携手逛荡过、沉醉过。但他们今晚是出来偷秋的,在庄稼地里转悠了半夜;总不能空着两手回去吧,于是他们掰了别人的一个玉米棒,或者扯了一棵别人菜地里的葱就回家了。
④这个夜晚,最不知疲倦的是村庄里的孩子们,瓜果、花生、几盘向日葵,甚至一根秋黄瓜,往日里他们渴望的东西,今天夜里他们东钻西潜全“偷”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堆放在他们自己的床头,他们拥着这些东西终于甜甜地睡熟了。
⑤庄子里常常有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例如庄东头的靳四爷早看上了刘老六家的一个金黄色牛腿大南瓜,偷秋时偷回来了,第二天一看,不是金黄色的那个,而是另一个嫩嫩的绿皮牛腿瓜,他空欢喜了一场。还有庄中央白金贵的楞小子白坤子,趁偷秋跑到邻庄去和姑娘幽会,恰被出庄偷秋的姑娘父亲撞上了,限令他几天后央媒去攀亲。在我们米家庄最笑人的偷秋趣事儿是,庄甫陈贵老头眼老昏花去偷秋,竟偷到自家的菜地里,把家里人留在地里留做瓜种用的几根老黄瓜给偷回来了。
⑥ 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你不偷一点点,那些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⑦在村庄的中秋之夜,皎洁如霜的月色下,一群群的村庄人悄悄穿行在田塍和玉米林之间,他们或许只偷到了玉米林中的一个玉米棒,只偷到了稻田里一枚沉甸甸的稻穗,但他们却从岁月中偷到了他们梦想的秋天,从忙碌的劳作中偷到了一片悠闲的月色。
⑧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
注:“偷秋”是岳西的一种传统民俗。
文章的开头为什么极力状写秋天的景象和庄户人晚饭的场面?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画线句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踩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
②月亮挂到中天了,银银的月辉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刷过去,橙黄的田野一下子笼上了一层乳色。
文章第⑤段插叙庄子里常常有的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说:“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