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两段人物描写的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请你运用上面语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对你的语文老师进行一段肖像描写。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理解。
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
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
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
秀眉;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
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
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
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
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
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
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
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
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
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
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
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
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
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2分)
第②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分)
“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3分)

阅读理解。
机会只敲一次门
机会只敲一次门。成功者善于抓住每次机会,充分施展才能,最终成功,获得命运的垂青。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的道理。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采取行动,那么,幸运之神就降临了。
明确目标会让你对机会抱着高度的警觉性,并促使你抓住这些机会。
柏克是一位移民到美国、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他在美国创立了一家以写作短篇传记为生的公司,并雇有6人。
有一天晚上,他在歌剧院发现节目表印制得非常差,也太大,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一点吸引力也没有。当时他就引发印制较长、使用方便、美观,而且文字更吸引人的节目表的念头。
于是,第二天他准备了一份自行设计的节目表样张,给剧院经理过目,说他不但愿意提供品质较佳的节目表,现时还愿意免费提供,以便取得独家印制权;而节目表中的广告收入,足以弥补这些成本,并且还能使他获利。
剧院经理同意使用他的新项目表,他们很快和所有城内的歌剧院都签了约,这门生意日后欣欣向荣,最后他们扩大了营业项目,并且创办了好几份杂志,而柏克也在此时成为《妇女家庭杂志》的主编。
如果你能像发现别人的缺点一样,快速地发现机会的话,那你就能很快成功。
机会错过,肯定不会再回来。
很多人像守株待兔者一样,眼巴巴地盼望着机会再次降临……
机会无处不在,但对于某些人有用的某种机会却不是时刻存在的。假如不能及时抓住对自己有用的机会,它就可能稍纵即逝。因此,要掌握抓住机会的技巧。
人不能够有一种“完美的精神”,因为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就自卑,看破自己,就容易放弃自己,因此我们主张:
⑴在行动之前,你首先要冷静地思考,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思考主题和问题。
⑵一旦做好心里准备,要立刻去行动,迟疑是最大的禁忌!
⑶不要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不论心情好坏,每天一定要有规则地持续工作。
⑷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就是工作的最好时机。不要常常说明天,或下个星期,而是把握现在。
⑸要有远见,有计划性地工作,搜集对将来有用的情报,一点一滴地积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的道理”,句中的“浅显”和“深刻”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柏克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种说法?()

A.在行动之前,你首先要冷静地思考,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思考主题和问题。
B.一旦做好心里准备,要立刻去行动,迟疑是最大的禁忌!
C.不要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不论心情好坏,每天一定要有规则地持续工作。
D.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就是工作的最好时机。不要常常说明天,或下个星期,而是把握现在。

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阅读理解。
细菌的繁殖力
细菌的繁殖力极强。其中劲头大的在不到10分钟里边能产生新的一代;那种引起坏疽的讨厌的小生物“产气荚膜梭菌”在9分钟里就可以繁殖,接着又马上开始分裂。以这种速度,从理论上说,一个细菌两天内产生的后代比宇宙里的质子还多。据比利时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里斯琴·德迪夫说:“要是给予充分的营养,一个细菌细胞在一天之内可以产生280万亿个个体。”而在同样的时间里,人的细胞大约只能分裂一次。
大约每分裂100万次,便会产生一个突变体。这对突变体来说通常是很不幸的——对生物来说,变化总是蕴藏着危险——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一个新的细菌会碰巧具有某种优势,比如摆脱或抵御抗生素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另一种更加吓人的优势会很快产生。细菌能共享信息,任何细菌都能从任何别的细菌那里接到几条遗传信息。正如马古利斯和萨根所说,实际上,所有的细菌都在同一个基因池里游泳。在细菌的宇宙里,一个区域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很快会扩展到任何别的区域。这就好像人可以从昆虫那里获得长出翅膀或在天花板上行走所必需的遗传信息一样。从遗传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细菌已经成为一种超级生物——又小,又分散,但又不可战胜。
无论你吐出、滴下或泼出任何东西,细菌几乎都能在上面生活和繁殖。你只要给它们一点儿水汽——比如用湿抹布擦一擦柜子——它们就能滋生,仿佛从无到有。它们会侵蚀木头、墙纸里的胶水、干漆里的金属。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有一种名叫嗜固硫杆菌的细菌生活在浓度高得足以溶解金属的硫酸里——实际上,它们离开了硫酸就活不成。据发现,有一种名叫嗜放射微球菌的细菌在核反应堆的废罐里过得怪舒服的,吃着钚和别的残留物过日子。有的细菌分解化学物质,而据我们所知,它们从中捞不到一点儿好处。
我们还发现,细菌生活在沸腾的泥潭里和烧碱池里,岩石深处,大海底部,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隐蔽的冰水池里,以及太平洋的11公里深处——那里的压力比海面上高出1000多倍,相当于被压在50架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底下。有的细菌似乎真的是杀不死的。据美国《经济学家》杂志说,嗜放射球菌“几乎不受放射作用的影响”。要是你用放射线轰击它的DNA,那些碎片几乎会立即重新组合,“就像恐怖电影里的一个不死的人到处乱飞的四肢一样”。
细读全文,说说“细菌的繁殖力极强”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实际上,所有的细菌都在同一个基因池里游泳”是一种比喻说法,它的实际意思是
分析下面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要是给予充分的营养,一个细菌细胞在一天之内可以产生280万亿个个体。而在同样的时间里,人的细胞大约只能分裂一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共8分)
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在所有的伟大发明中,最重要的当属文字。
②然而,对文字的滥用和扭曲,现在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笔一画的手写汉字逐渐为电脑键盘的敲击所代替,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一些喜欢求新逐异的年轻人,把自造“火星文”为时尚,网络上出现了“火星文转换器”,比如把“请不要使用错别字”转换成“埥芣婹使鼡措莂牸”,每一个字都用的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可是却古怪离奇,难以理解。在街头巷尾的各种广告、标牌里,精品装璜(潢)、补胎冲(充)气、欢渡(度)春节等等,不胜枚举。由此看来,语言文字的规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③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既在纵向发展中代代相传,又在共有时空里人人互用。作为语言的符号,文字历经历史陶冶与文化锤炼,形成完整的形、音、义系统,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书写性灵、传递信息、协调行动、创造文明的重要作用。
④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符号,汉字具有神奇的魅力。它间架方正,音韵优美,象形生动,表意鲜明。“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人吴文英将“愁”字拆分释义,便生发出萧索意绪。“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人周邦彦妙写荷花神理,尽显一派绝佳风致。
⑤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汉字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推行奴化教育,其方式即是废除汉字,逼迫中国人学日语,一些人为守护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甚至献出宝贵生命。
⑥任何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而不仅仅是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上古的结绳记事,伏羲氏的一画开天,甲骨文、钟鼎文、行楷隶篆,汉字在漫长的发展中,为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璀璨文明书写了浩帙鸿篇。如果中华文明史的建构,需要无数国人的不断努力,那么文字的规范、语言的纯洁将是其牢不可破的基石。
⑦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我们不能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书写的随意和错误,而应当敬重汉字,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书写、传承下去,为五千年的文明史续写新篇章。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结合文章,说出作者在第②段列举目前滥用和扭曲文字的社会现象有什么作用?
第④⑤两段所列举的事例能否调换顺序?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酸化的海洋》,完成下面题目。(共8分)
酸化的海洋
①地球表面积的2/3被海洋覆盖,海洋对地球的影响要大于陆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有1/4被海洋吸收,这对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上升,过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海洋自身的酸碱平衡,使海水逐渐变酸。
②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与海水结合会生成碳酸,改变表层海水的酸度。海洋科学家们认为,目前海洋酸化速度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
③研究发现,距今56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是地球古代历史上海洋酸化程度最厉害的一次。在那次事件中,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一倍(其原因尚未完全搞清,有可能是火山爆发惹的祸),导致地球大气温度升高了6℃,造成了大量物种灭绝。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南极洲海底淤泥的成分,发现这次极热事件使海水的pH值最多有可能下降了0.45个单位。pH值是衡量酸度的单位,pH值越低,酸度就越大。
④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极热事件的时间持续了2万年。
⑤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00年里已经增加了30%。换句话说,目前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速度远大于5600万年前的极热事件。根据联合国的评估报告,自1751年工业化开始到1994年为止,海洋表层海水的pH值从8.25降到了8.14,下降了0.11个单位。如果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到本世纪末海水酸度还将再下降0.3-0.5个单位,那个时候海洋酸度的下降幅度就和当年的极热事件持平了。唯一不同的是,因为人类的参与,这次海洋的酸化只用了不到400年。
⑥酸性的海水带有腐蚀性,腐蚀海洋生物的身体。最新的实验表明,海水pH值的变化会危害某些海洋生物——特别是钙化藻类、贝类、甲壳类和珊瑚。当这些生物消失时,与它们息息相关的其他海洋生物也将面临巨大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5600万年前的极热事件中,就有5%至10%的海洋物种灭绝了。据估计,目前全球有5亿多人依靠捕鱼和水产养殖作为蛋白质摄入和经济收入的来源,他们将是海洋酸化的另一个受害者。
文章第②-⑥段,作者主要从海洋酸化的①和②两方面进行了说明。(每空限2字)
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说明第④段不能删去的理由。
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小丑鱼实验说明了什么。
【材料】海洋中有一种身长一厘米左右的小丑鱼,它能监听捕食者声音,从而避开它们。研究小组把小丑鱼放入三个海水箱中,一个模拟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百万分之390,另外两个模拟2050年、2100年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分别为百万分之600、百万分之900。实验中,一个水下扬声器播放捕食者声音的录音。在当前环境中,小丑鱼四分之三时间远离扬声器;在2050年海水中,小丑鱼近一半时间远离扬声器;在2100年海水中,小丑鱼对捕食者声音无动于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