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接连不断的伤天害理和强取豪夺的历史,这些暴行的唯一目标,就是想在这些州建立专制的暴政。
----——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这份宣言《人权宣言》阐明了关于自由、财产和安全的基本原则,——就人们的权利而论,人人生而平等、自由,且始终如此。法律是公众的意志的表达。最后一个条款表明,资产阶级并没有失去对革命方向的控制:“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在有明显的公共需要、法律上得到确定和先前规定的损失赔偿是公正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应当被剥夺这种权利。”这份宣言是革命的基本要旨,用一个法国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它相当于旧制度的死亡书。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对北美独立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份宣言体现的革命的基本要旨有哪些?旧制度是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美、法革命在指导思想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 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材料一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该法典有何影响?
(2)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采取什么体制制约总统权力?依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有哪些继承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下面三个时代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0年代记忆:“新中国的第一……”
![]() |
50年代留给中国人的记忆是从无到有,众多的第一出现: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个制造机床,第一座跨越天险的长江大桥,第一次修通开往青藏高原的公路…… |
80年代记忆:变革的年代
![]() |
1979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0年:倒爷 1982年:下海 1984年:小平您好 1985年:教师节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9年:希望工程 |
因它而闻名全国的小岗村 |
80年代流行语 |
![]() 深圳的广场 |
![]() 1980年郭培基与妻子刘桂仙在他们的小家中开办了北京首家私营饭店。两人只有一些桌子和椅子,且需要自己做饭。现年75岁的郭老先生说:“我们第一天有36元人民币买些蔬菜和鸭,然后赚到了大约50元。” |
21世纪:迈开大步向前进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地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 2009年2月2日
(1)观察地图并结合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上述材料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革?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中涉及的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遗嘱》
材料三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摘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孙中山是如何解决中国“千年专制之毒”,“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
(2)材料二中“革命尚未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孙中山的遗嘱中,你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哪些高贵品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对国民大革命的性质、政治基础、功绩和教训的认识。[来源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间的关系。
“维新旧梦已成烟,谁识当年场上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二:(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也。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在戊戌期间,康广仁曾批评其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李书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五: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六: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七: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维新派)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稣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英)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问题:
(1)材料一中“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有哪些?
(2)归纳上述材料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有哪些不同角度的认识。
(3)根据上述材料,评述“是什么断送了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