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 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
| C.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 |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
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
| 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 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
|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 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 |
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解决主要靠
| A.严格国家价格管控 | B.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 C.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
从1986年7月,中国向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正式递交恢复合法席位的申请,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15年漫长艰苦的“复关”、“入世”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继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先入世的国家与中国的矛盾消除 |
|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
| C.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 |
| D.中国由以往的制度性战略性开放发展到政策性开放的新阶段 |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
|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 |
| 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 | 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