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各地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 | B.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
C.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 | D.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
“‘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
表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
棉布 |
金属和矿物 |
机械 |
1870 |
28.0 |
5.8 |
—— |
1880 |
24.9 |
5.5 |
—— |
1890 |
20.2 |
5.7 |
0.3 |
1900 |
21.5 |
4.7 |
0.7 |
1910 |
14.7 |
4.3 |
1.5 |
该表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孙中山听到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给列宁发去了贺电。贺电中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反映了
A.孙中山向俄国学习的强烈愿望 |
B.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C.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新的道路 |
D.孙中山决定走俄国革命的道路 |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