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测试题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材料四 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精神是相对的。传统精神不讲效率,不受任何道德伦理的约束而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而资本主义意味着以“合理的”手段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与此对应的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对生活的理性态度, 讲求效率和效果的做事方法。……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 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发生过巨大无比的杠杆作用”。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马丁·路德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马丁·路德的主张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2)根据材料四,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2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尤其”有利于上述“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各缔约国都认为,在本条约区域内使用武力进攻的手段对任何缔约国……进行的侵略,都会危及它自己的和平和安全……
此外,美国代表团在签署本条约时提出以下条件:“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材料2:7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又陷于越战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战略作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为了调整对外战略,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从越南撤走侵越美军;二是开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对外政策》
请回答:
(1)从材料1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主要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促成的?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1990年苏联剧变前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许多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的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20%之间;高达80%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说说你的看法和认识,说说你的理由。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允许我们的外交政策受苏联国内政策的影响,有人认为,为了“帮助”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在军备控制谈判中做出让步,这种意见是彻头彻尾的胡说。
——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
请回答:
(1) 尼克松认为,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不能受苏联国内政策的影响,其根据是什么?
(2)尼克松称对苏联的“让步”主张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其理由何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阿拉伯联盟会员国(埃及、伊拉克、敘利亚、黎巴嫩、外约旦、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于1947年12月8~17日在开罗召开了一次会议,发布了一项声明说: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旨,决战至最后胜利”。
材料3: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几乎包括了整个中东地区。
(1)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中东地区战火连绵不断的战略因素是什么?
(2)根据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由什么民族在该区域的什么地方建立什么国家?在该地建国的原因是什么?
(3)美国插手该地区事务对中东局势有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于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并撤出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独立国、犹太独立国和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规定阿拉伯国、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市边界。按此方案,犹太国面积14 000平方千米,阿拉伯国11 000平方千米(分三块,有走廊联结)……
耶路撒冷市建立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共管……
——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决议(1947年11月)
材料2:当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约有120万……而犹太人当时只有60万人,实际占有土地占巴勒斯坦地区的6%。
——黄培昭《巴以冲突回顾》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1的重要内容,并逐条列出。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1和材料2,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