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
| C.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
|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
阅读下表可知
| A.两岸三地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
| 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 |
| 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 |
| D.“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 |
下图是1927年3月25日《国民日报》关于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的报道。对这一事件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国共两党公开决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
| B.中共隐忍妥协,力保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
| C.中共仍坚持“左”倾路线,导致革命失败 |
| D.国民党全面抛弃新三民主义,叛变革命 |
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戊戌政变
| A.维护了民族独立 | B.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
| 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 | D.表明清廷日趋保守 |
阅读下图,对中国1865-1911年对外贸易状况分析准确的是
| A.这一时期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
| B.闭关锁国导致了1875年前的贸易状况 |
| C.政策调整使1895年以后外贸发展迅速 |
| D.辛亥革命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
墨家思想在先秦曾经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然先秦以降,墨学几成绝学,鲜有学者问津。20世纪初,墨学再热。学术界和社会上“人人争言墨”“家传户诵,几如往日之读经”。20世纪初墨学再热的主要原因是
| A.知识分子通过振兴墨学挽救民族危机 |
| B.墨学民主与科学等主张迎舍时代需要 |
| C.西学已渐入末路知识分子反求于中学 |
| D.知识分子借墨学的实用主义批判儒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