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而国本乃可益固”。洋务运动那一措施符合上述思想
A.创办天津机器局 | B.成立三支海军 | C.创办轮船招商局 | D.创设京师同文馆 |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不能反映出当地
A.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 B.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
C.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 D.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
1924年年底,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曾经流行“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一类竹枝词。据此判断,这类竹枝词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共交通和社会意识而言是
A.无效和不可靠的,因为它是文学家的调侃之作 |
B.无效但却可靠的,因为它不是官方认定的资料 |
C.有效但不可靠的,因为它不是史学家做的记载 |
D.有效且较可靠的,因为它是当时人的原始反应 |
下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我们从这两枚火花中得到的最主要启示是
A.火花设计精美,印刷精良 | B.中国近代火柴业称雄世界 |
C.爱国精神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
“所谓现代化,首先是要改变社会本体,即小生产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结构系统,……这个社会结构机体的改变,光引进西方的科技、工艺和兴办实业,是不能成功的;光经济改革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有政治体制(上层建筑)和观念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改革并行来相辅相成,现代化才有可能。”最早能够验证这一观点的是
A.辛亥革命 | B.戊戌变法 | C.实业救国 | D.洋务运动 |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有玉米、番薯、马铃薯……,总数接近30种。”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加强各地区联系 | B.明清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
C.明清时期人口激增的应急措施 | D.明清时期商帮跨地区贸易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