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21日的黑夜降临以后,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世界末日”在科学上根本站不住脚,但“末日”论还是引起了一些混乱,各地的科学家、专家也纷纷发言辟谣。回答题。一位社会学教授指出,虚化的末日想象所反映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存焦虑。小到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和城市买房,大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我们距离家人、朋友和自我的内心越来越远,这让现代人感到无助、焦虑甚至恐惧,加剧了“末日感”。从哲学上,这反映了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
C.错误意识生成不以客观存在为原材料 |
D.世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
面对“末日”论,有些老人和文盲忙于抢购蜡烛以应对黑暗的来临,专家学者们忙于科普宣传,而年轻的网民们则“将错就错”,创意迭出,使“世界末日”成为网友的狂欢节。这表明
A.利益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
B.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相同 |
D.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对家用电器的需求量和拥有量迅速增长,家电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消费促进生产 | B.消费决定生产 | C.生产创造消费 | D.生产决定消费 |
有人认为,国家大幅度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你怎么看?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里的"等价交换"
A.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
B.是指每次交换都是等价的 |
C.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
D.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 |
某公司王经理在进货时货款未带足,还差5000元,由于和供货方李经理比较熟悉,便让他把货提走了。第二天,王经理就把5000元交到了李经理处。这5000元行使的是货币的_____职能。
A.价值尺度 | B.流通手段 | C.储藏手段 | D.支付手段 |
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而商品的价值总量 。
A.越大越大 | B.越小越大 | C.越小不变 | D.越大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