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里“遭遇的极大困难”准确的说法是
| A.闭关锁国局面被西方殖民者打破 | B.洋务运动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 |
| C.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 D.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
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制定“这样的宪法”的大会应该是
| A.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无产阶级领导革命 | B.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
| C.建立起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 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
“大革命失败了,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大型电视记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中国共产党从“残酷的一课”中学习到
| A.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 B.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
| C.把反帝斗争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 | D.注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
有学者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位学者眼中的大树应当是指
| A.君主专制制度 | B.中央集权制度 |
| C.清王朝的统治 | D.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