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
高二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高二语文试卷第6页(共12页)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
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3分)
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3分)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
拐爷刘向阳
一条脚带宽小路,两边是个把人深的狗尾巴草。
  拐爷送女儿金子去公社招待所。
  拐爷大名叫石根,抗美援朝下来少了一条腿。
  回村时,佩带大红花,放了许多鞭炮。顽皮少年围着他喊:“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大家就喊拐爷了。
  拐爷进屋就发现少了一个人。
他的女人生了银子,难产,大出血……
  招待所不是人人能进的。因为拐爷是伤残退伍军人,子女享受优待。
  村里人都说金子命好,吃了皇粮,再不要呆在这穷山沟了,不愁找不到好人家了。每次回家,越发显得俏丽的金子总要捎几个白白胖胖的面包,让弟银子吃到打了饱嗝。然而,两年后,嫁给招待所里一国家人并生有一女的金子病死了。噩耗传来,村里人背地里说金子是被害的。人家怎么会带你乡下姑娘进城?是不是。
  拐爷正在老婆坟堆上掊土,容姨在一旁帮忙挂一条条素白山纸。
  正是清明时节,稀薄的烟雾笼罩着村庄。容姨挟了篮子在手腕,篮子里面是青青的茶叶。
  容姨看到拐爷两行清泪溢出了眼角。
 银子很早就不上学了。他在作文里写父亲是英雄,要向英雄学习。
  他报名参加修建韶山灌渠。村支书把他当作榜样,号召大家踊跃参加,一时全村热情高涨。
  公社来人请拐爷去光荣院。女儿早逝,儿子不在身边,为老人着想嘛。
  提了几件衣服到得村口。一些闲散人员在吹牛玩扑克,也有人扛起背包走在外出谋生的路上。
  小路两旁的狗尾巴草摇得正欢,还有野牵牛、苦楝花与油菜花低低相望。
  野花后面是容姨,梳着整齐的发髻,一身崭新的花格子。容姨的男人死得早,两个孩子跑去外面做事了。
  拐爷看了容姨,目光柔柔软软,然后朝公社走去。
  在光荣院住了不到一个星期,拐爷回来了,说再也不去了。说有银子,还有两只手一条腿,犯不着困在光荣院里享清闲。
  支书又把此事作为典型宣传。拐爷以高风亮节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嚼舌根的人说拐爷是想女人才回的,还说亲眼看见拐爷与容姨在山坳里的草地上野合。
  支书说不信,又叫大伙莫听谣言。拐爷是党员,上过前线,作风过得硬。支书说这话时,拐爷在路上和大伙修机耕道。
  要让手扶拖拉机进得来。拐爷说。大伙要拐爷明年竞选。拐爷笑道,一条腿的,不行……
  大伙又说,这穷山恶水的,路都没一条,不改变面目不行啊。拐爷不作声。
  大伙又问,拐爷你到底和容姨……拐爷就笑,那有什么,人有七情六欲嘛。
  第二年,上瑞高速穿村而过,村上路面可以加宽硬化了。
  拐爷和大伙平整路面,兴致高昂。千百年来肩挑手提,眼看可以走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了。收工后,拐爷踱到容姨家唠嗑,最担心就是银子三四十了还没对象。容姨两个儿子在外面都带了女人回来,大的手里还抱了小的……
  以后路修好了,会好起来的。容姨给拐爷泡了茶。
  银子今天去考驾驶员还没回来,拐爷喃喃自语。
  听说支书他们也去县城搞工程款征购款……
  你怎么晓得?
  他昨夜说的……上面那笔数分到下头没有多少了……你家银子咋打听到了,嚷嚷着要上访!
  山坳里是你们两个?……拐爷悻悻地拂袖而去。
  夜里,打门声把拐爷吵醒。不得了,银子出车祸了。
  路修好了。拐爷看着银子被人抬着,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上了山。
  金子和银子一左一右陪伴着他们的娘亲。
  拐爷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
路旁的田埂地垅,星星点点一些野花野草,还有那狗尾巴草,顽强地探出头来!
(《小说选刊》2011年第8期)
文中两次出现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有什么作用?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拐爷”什么样的情感。
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拐爷”的形象。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意蕴,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
雪 夜
陈绍龙
“二斤雪花干!!!”
“干”字后面他连加了三个“!”,仿佛真的听到我们杯盏连连地响。
这是我昨天收到的一张贺卡。贺卡第一行是“预祝新春快乐”,看到后面缀一行“二斤雪花干!!!”,我便知是“河南商丘”朋友寄来的。
风霜雨雪又一年。
2008130,雪,到处是雪。桥面的雪被碾压后多成了冰疙瘩。年前,我从南京机场接孩子折回苏北,车上长江二桥时已是晚上11点多钟。桥面拥堵比我想象中严重得多,不一会儿,马达声渐少,尾灯渐少。所有的车都停了。
冷!大冷!我想开空调,马达添乱,打不着火了。如果一旦桥通了,我的车走不了,我身后所有的车都会跟着堵,天气预报说明天南京有中雪,高速一封,那我是退不得,回不得。茫然,无助,心发凉。
“当、当”,有人敲窗。“可能是电瓶问题,俺‘帮’你一下吧!”是停在我后面的车门标有“河南商丘”字样的“大货”司机。我俩把电瓶抬到他的车盖前,他打开手机给我照明,我把电瓶按正负极接到他的电瓶上,他打火为我的电瓶充电。几分钟后,我接好电瓶,一打火,车响了。我心里热乎乎的。电瓶彼此充电,我们叫“帮”。
打开空调,暖和多了。我昏昏欲睡。
不知过了多久,“河南商丘”的电喇叭把我惊醒。车外一阵喧嚣,车动了!
我一打火,问题又来了。任凭我如何加油,车就是动不了。原来车下一块大冰坨打滑,我过不去,两边全是车又改变不了方向。
“什么破车!”“河南商丘”好像生气了,急急跑到我车前,随手将一件工作服朝我左车轱辘下一扔,我一加油门,车过了。“河南商丘”捡拾工作服抖掉冰碴,我心里一阵感动。
车并没走多远,差不多只有两个车身的距离,又停了。
所有的车又停了。
少有的冷,“河南商丘”只是偶尔会发动一下车。他一定是冻坏了。我心存感激,下车力邀他上我的车。“河南商丘”也没多推辞:“好家伙,还是你车里暖和。”
我双手递过一张名片,“河南商丘”接过名片,冰凉。
我们在说话。“河南商丘”不敢睡,他怕他的车冷了打不着火,每过半小时就发动一下车子,只是一小会儿,他的柴油不多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陪他说话。
车载电台在播一个天津妇女在桥上被困的事。她的孩子没奶吃,妇女冻得不行,打110求助。记者也知道了,跟着上桥就走了8个小时。一路相助,妇女和孩子终于得救。
我和“河南商丘”调侃:早知俺们都抱个孩子上桥就好了。
我说着感激的话:下次要是路过我住的小城,到我那儿喝酒,我们家乡好朋友相聚,有菜无菜无所谓,萝卜干也行,但是要有酒。“河南商丘”突然感慨起来,也激动,望着窗外:这会儿连萝卜干也没有,只有雪花,雪花干。
“来二斤雪花干”!“下酒”!他出上句,我出下句;我出左掌,他出右掌,相击,相握。一车笑。
凌晨5点20分。灯大亮,车大鸣。桥通了!“回家喽!”一路欢悦,好些人在叫。我和“河南商丘”相拥,而别。
雪灾,一生难遇,雪夜的温情也一生难遇。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小说开头先交代作者在雪灾后收到写有“二斤雪花干!!!”的新春贺卡的情节,这样的开篇有何艺术特色?在文中有何作用?
文中第5自然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所描写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雪灾环境?
“河南商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和概括,并说说小说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文章结尾写道:“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 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对岸
[印度]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选自《新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本文以一个小孩的视角行文,有哪些好处?
答:
(2)请联系我国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描写,探讨“对岸”是怎样的理想生活以及作者的追求。(150字左右)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
等着的轿车
[美]欧·亨利
黄昏来临了,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小公园的那个安静的角落,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那件灰色衣服却是普普通通的。前一天也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再前一天也是如此,有个小伙子知道这些情况。
这个小伙子慢慢地靠近她。就在这时,姑娘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拣起书,有礼貌地递了过去,随便讲了几句关于天气的寒暄话,就静静地站在一旁。
姑娘看了一眼小伙子简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入注目的普普通通的脸。
“如果你愿意,就请坐吧。”她用深沉的低音说,“光线太暗了,无法看书,我现在想聊聊天。”
“你知道吗?”他说,“你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姑娘,昨天我就见到你了。”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得记住,我是一位小姐。”
“实在冒昧,”小伙子说,“都是我的不是,你也知道——我的意思是公园里有这么多的姑娘,你也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换个话题谈谈吧。当然,我知道了。讲讲这些来往的游客吧,他们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感到幸福吗?”
小伙子一时还没搞清,自己究竟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到这里来坐的目的,只是因为我能接近这么众多的游客,我跟你讲话,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的人,一个没有铜臭、不是惟钱是图的人聊聊,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厌恶钱啊——钱,钱,钱!我讨厌我周围的那些男人。我不喜欢自得其乐,看不上珍珠宝石,也懒得游山玩水。”
“我可总是这么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
“当你有了成百万块钱,你就可以兜风、看戏、跳舞、赴宴。可我对这一切腻透了!”姑娘回答。
小伙子很有趣地看着姑娘。
他说:“我可很喜欢研究和探听富人们的生活。”
“有时候,”姑娘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的话,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当真是这个意思:你会爱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饭店工作。”小伙子说。姑娘心里一惊,问道:“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
“我就是这个饭店的出纳员,你看见那里耀眼的有‘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了吗?”姑娘看了看手表,站起身问:“你怎么不上班?”
“我上夜班。”小伙子答道,“离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呢!我能再见到你吗?”
“不知道,也许可以。我得马上走了。唔,今晚我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呢。你进来时可能看到公园门口有一辆白色小轿车吧?”
“是的,我看到了。”小伙子回答。
“我总是坐这辆车来的,司机正在等我呢,再见!”
“现在天已黑了,”小伙子说,“这公园里坏人太多,要不要我送你上轿车?”
“你还是在长凳上坐十分钟再走吧。”说完,姑娘就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盯着姑娘漂亮的身影,然后起身跟在她后面。
姑娘走到公园大门口,转过头看了一眼那辆小轿车,就走了过去。她横穿马路,走进那个有耀眼的“饭店”两字的霓虹灯招牌的饭店。店里的出纳柜台上一个红头发姑娘看见她来了,就离开了座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就接替了红头发姑娘的工作。
小伙子把手插进口袋,在街上慢慢地踱着。然后,他走近那辆轿车,钻了进去,对司机说:“去夜总会,亨利。”
(选自《欧·亨利幽默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丰富含义。
(1)姑娘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
答:
(2)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得记住,我是一位小姐。”
答:
具体评析小说中的“姑娘”的形象。
答:
小说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请你赏析这个结尾。
概括小说的主旨,并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