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 |
英国 |
沙俄 |
法国 |
德国 |
日本 |
美国 |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
14 |
2.6 |
6 |
16 |
1 |
38 |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
3350 |
1740 |
1060 |
290 |
30 |
30 |
殖民地人口 |
39350 |
3320 |
5550 |
1230 |
1920 |
970 |
材料二 德国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线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中去,但是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材料三 1902—1914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
国家 |
德国 |
俄国 |
法国 |
英国 |
军费开支增长率 |
270% |
110% |
80% |
19%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在当时处于怎样的地位?
(2)材料二中德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对英德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上述要求采取了什么措施?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法国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材料二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泛爱万物”的思想来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作出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
——人民网《郑和下西洋: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海洋观念和实践的历史意义。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 )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 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
(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的可取之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
——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的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为万世之太平。……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摘自日本天皇《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一处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分析说明。(要求理由充分,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