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列宁的逝世,孙中山有过这样的评价:“你建立了一个新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从中国面临的现实出发,孙中山充分肯定列宁
| A.取得反帝斗争胜利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
| B.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 C.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
| D.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
|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
|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
|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
|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
|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
|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现念淡薄 |
|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
|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
1970年1月20日,美国国务卿发言人麦克洛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美大使级会谈将在“中共大使馆”举行。几个小时后,他修正自己的说法,宣称会谈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举行。而且他在讲话中反复说了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材料反映了
| A.“尼克松主义” | B.美国放弃“两个中国”言论 |
| C.中美联合,对抗苏联 | D.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
|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
| D.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