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角,它反映了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
| B.五四运动由北京发展到上海 |
| 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
|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德意志1871年宪法中明确规定,新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首脑称德意志皇帝(Deytscher Kaiser)而非德国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宪法体现了普鲁士政治特色的印记 |
| B.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
| C.宪法条款前者涉及各邦的领土统治权,后者与德意志民族联系起来 |
| D.德意志宪法在行政结构中体现为联邦主义 |
对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
7.开面 |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
| 2.接折 |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
8.交折 |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
| 3.见面 |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
9.月折 |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
| 4.述旨 |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
lO.随手 |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
| 5.过朱 |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
11.封柜 |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
| 6.交发 |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宋时期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
| B.分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 |
|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
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
| 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 |
| 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
| 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 |
从分封制一郡县制一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
|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
|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
| D.宰相权力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