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
(一)一件小事
她在洗衣盆旁边来回走。他说:你怎么了,巡逻呀?
她说:我感到像下岗了那样。他说:儿子在家,你忙得跟洗衣工一样,现在,你乐得清闲呀。
电话响了,她冲出卫生间,操起听筒。是儿子。
儿子说:妈,我问你一件事儿。她说:啥事?你说。儿子说:我的内衣内裤泡在脸盆里了,要放多少洗衣粉,泡多长时间?洗几遍?
她说:你吓我一跳,以为出啥事儿,别慌。她仿佛重新“上岗”,细细地回答了儿子的疑问。她关照:往后有事,可别慌,别把小事弄得大事一样。放下电话,她耳边仍响着大学宿舍嘈杂的话音,那个背景里,儿子似乎陷入窘境。
(二)天气预报
她有个习惯,每天准时收看电视台的气象预报。现在,她调换了个频道,盯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专看末尾的气象预报。那是一个遥远城市的气象预报——什么事都干扰不了她锁定那个时段的气象预报。
看罢,气温高了,她发愁;有雷阵雨了,她提心;气温下降了,她焦虑。甚至,还将那座遥远的城市和她所在的城市的气象比较……
自行车
周六,下午三点一刻,儿子打来电话,仍是慌里慌张不知所措的口气,说:妈,我那辆自行车丢了。
她说:在哪丢了。他说:我们一帮同学去景点游玩,自行车放在停车场,我找不到了。
她说:你锁住了吗?他说:钥匙在我兜里呢。她说:怎么会找不到呢?他说:很多自行车,有上千辆呢。她说:你摆在什么地方?想想看。他说:那么多自行车,都差不多,我看不出哪辆是我的那辆。
她说:你连自己的车子也不认识了。他说:都一样,看看都像,可钥匙开起来都不是。
她说:饿了先买面包垫垫肚子,这样吧,你等着。他说:等着干啥?你还赶过来?她说:“等着别人把自己的车子都推走了,剩下的不就是你的吗?不要急,耐心等。
五点半,她守在电话机的旁边,她期待的声音响了,她抓走听筒。儿子说:妈,找着了,你的法子真灵,剩下没几辆的时候,我的钥匙找对了车锁。
(四)钟点工
她准备烧晚饭,电话响起。她第一感觉,是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妈,我明天要去植树。她说:有什么不舒服?儿子说:没有。她说:你是大学生了,碰上事儿别慌,是你一个人去?
儿子说:整个系里的同学都去。她说:去哪儿植树?儿子说:郊区的林场。她说:遮阳帽、手套有吗?儿子说:妈,植半天树呢。她说:妈离你这么远,植树的时候要当心,别铲着脚了。儿子说:妈,我我们班里,有两个同学派保姆去代替植树。她说:你已是大人了,该学会自立了,在家里,还可叫个钟点工。儿子说:妈,我们这里家政服务公司很兴旺,一个电话就行了。她说:你知道电话号码吗?儿子说:我这有电话号码。她说:你就叫一个吧。
儿子说:妈,你得拨专项经费。她说:多少?儿子说:来去的时间算上,6个小时吧。
她说:一个钟头多少?儿子说:行市价,50元一个钟头,我那张卡已透支了。她说:不是非一个星期前给你的卡里打进过一笔款吗?儿子说:我出资请过同学的保姆帮我整理寝室内务。她说:这个月你的开销比我的工资还高呢,嗳呀,我这边锅里的菜烧焦了,明天我会往卡里打钱噢。小说以“遥控”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品读全文,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母亲:
。
儿子:
。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文中第二节省略号处补写完整。
于是,她
。问题探究。
① 父亲这一人物仅在小说的开头出现了一次,也只说了两句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
② 研读第四节文中划线句,想想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读完小说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小说中的“母子”说说心里话。
对母亲说:
。
对儿子说:
。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写作方式,你认为有什么好处?(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
探究题:根据下列提供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国际金融危机逐步侵蚀着世界实体经济,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融危机当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增长,稳就业。”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会使新增就业岗位增幅下滑和企业现有岗位流失,会使企业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缩小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也使得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就业岗位减少,就业人数不断上升,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其影响将由外而内、由小到大地逐步波及许多领域,就业困难也将从农民工向城镇职工蔓延。与此同时,中国内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会日益突出。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不加以重视,到明年年底将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专家分析,中国的大学生产生就业难除了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外,教育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一致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盲目扩招和扩招时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择业观念以及用人单位“学历至上”思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存在诸多问题。从材料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产生哪些影响?
结合材料,说说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刘云波女医师
朱自清
①刘云波是成都的一位妇产科女医师,在成都执行医务,上十年了。她自己开了一所宏济医院,抗战期中兼任成都中央军校医院妇产科主任,又兼任成都市立医院妇产科主任。胜利后军校医院复员到南京,她不能分身前去,去年又兼任了成都高级医事职业学校的校长,我写出这一串履历,见出她是个忙人。忙人原不稀奇,难得的她决不挂名而不做事;她是真的忙于工作,并非忙于应酬等等。她也不因为忙而马虎,却处处要尽到她的责任。忙人最容易搭架子,瞧不起别人,她却没有架子,所以人缘好——就因为人缘好所以更忙。这十年来成都人找过她的太多了,可是我们没有听到过不满意她的话。人缘好,固然;更重要的是她对于病人无微不至的关切。她不是冷冰冰的在尽她的责任,尽了责任就算完事;她是“念兹在兹”的。
②在她自己的医院里,除妇产科外她也看别的病,但是她的主要的也是最忙的工作是接生,找她的人最多。她约定了给产妇接生,到了期就是晚上睡下也在留心着电话。电话来了,或者有人来请了,她马上起来坐着包车就走。有一回一个并未预约的病家,半夜里派人来请。这家人疏散在郊外,从来没有请她去看过产妇,也没有个介绍的人。她却毅然的答应了去。包车到了一处田边打住,来请的人说还要走几条田埂才到那家。那时夜黑如墨,四望无人,她想,该不会是绑票匪的骗局罢?但是只得大着胆子硬起头皮跟着走。受了这一次虚惊,她却并不说以后不接受这种半夜里郊外素不相知的人家的邀请,她觉得接生是她应尽的责任。
③她的责任感是充满了热情的。她没有结婚,常和内人说她把病人当做了爱人。这决不是一句漂亮话,她是认真的爱着她的病人的。她不忽略穷的病家,住在她的医院里的病人,不论穷些富些,她总叮嘱护士小姐们务必一样的和气,不许有差别。如果发觉有了差别,她是要不留情的教训的。街坊上的穷家到她的医院里看病,她常免他们的费,她也到这些穷人家里去免费接生。
④有一年我们的三个孩子都出疹子,两岁的小女儿转了猩红热,两个男孩子转了肺炎,那时我在昆明,内人一个人要照管这三个严重的传染病人。幸而刘医师特许小女住到她的医院里去。她尽心竭力的奔波着治他们的病,用她存着的最有效的药,那些药在当时的成都是极难得的。小女眼看着活不了,却终于在她手里活了起来,真是凭空的捡来了一条命!她知道教书匠的穷,一个钱不要我们的。后来她给我们看病吃药,也从不收一个钱。我们呢,却只送了“秀才人情”的一幅对子给她,文字是“生死人而肉白骨,保赤子如拯斯民”,特地请叶圣陶兄写;这是我们的真心话。我们当然感谢她,但是更可佩服的是她那把病人当做爱人的热情和责任感。
⑤刘医师是遂宁刘万和先生的二小姐。她出身在富家,富家出身的人原来有啬刻的,也有慷慨的,她的慷慨还不算顶稀奇。真正难得的是她那不会厌倦的同情和不辞劳苦的服务。富家出身的人往往只知道贪图安逸,像她这样给自己找麻烦的人实在少有。再说一般的医师,也是冷静而认真就算是好,像她这样对于不论什么病人都亲切,恐怕也是凤毛麟角罢!(有删选)课文第①段列出刘云波医师的一长串履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全文,文章写了刘云波医师的哪几件事?
朱自清的散文朴实、自然、清新、优美,素以充满至情而著称。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和现代散文中》说:“朱自清先生是那么诚恳、谦虚、朴素……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你能结合本文,举例谈谈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吗?
“她出身在富家,富家出身的人原来有啬刻的,也有慷慨的,她的慷慨还不算顶稀奇。真正难得的是她那不会厌倦的同情和不辞劳苦的服务。富家出身的人往往只知道贪图安逸,像她这样给自己找麻烦的人实在少有。再说一般的医师,也是冷静而认真就算是好,像她这样对于不论什么病人都亲切,恐怕也是凤毛麟角罢!”面对刘云波医师的诚恳亲切,朱自清先生作出了热情而公允的评价,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们也认识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人物,你能在以下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对他作出热情洋溢的评价吗?(100字左右)(7分)
长妈妈范爱农父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漫话阶梯
刘心武
①最早的阶梯,追求的完全是连接两个以上的不同平面的功能性。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梯逐渐具有了心理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建造阶梯,不仅是为了方便从一个平面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个平面,而且,也是为了达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②比如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本来,那地面是平的,可以平地起殿堂,但为了体现出天子的威严,就先起五米高的基座,再建造大殿,而分为几层的基座,再以阶梯连接,阶梯中段专供皇帝行走的部分,称御道,用最优质的汉白玉石,雕出祥云飞龙的图案。过去都称皇帝为“陛下”。“陛”是皇宫阶梯的专称。明明皇帝高高在上,臣民在他殿堂的阶梯下,似乎称他“陛上”才对,但皇帝至少在口吻上喜欢贬低自己,比如自称“寡人”,这份虚伪很有意思。
③中国古典建筑,不仅是皇宫,像祭坛、寺院、道观、王府等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都一定要平地垒起高基座,建造有气派的阶梯,以体现出对神佛贵人的尊敬。现在仍存在的河南开封龙亭,是将这种心理需求达于极致的典型。它是在平地拔起的十三米高台上盖出一个殿堂,里面供奉着称颂“真龙天子”即“皇帝万岁”的牌位,专用于在彼处由钦差大臣宣谕“圣旨”。殿堂即“龙亭”前面的台阶分三层共72级,故意建造得相当陡峭,那夸张的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引发出心理反应。
④近代社会建筑中的阶梯仍可起到主导人的心理意识的作用。由吕彦直设计的完成于1929年的南京中山陵,由陵下到陵寝主体,落差为73米,设置了八个过渡性平台,一共有392级台阶(当时中国人口为三亿九千二百万)。当谒陵者在头几个平台的阔台阶上往上行走时,所望见的只是天宇,要随着一步步的攀登,那顶部的蓝瓦祭堂才会慢慢地浮现眼前。这就是建筑师利用长距离、缓爬升的阶梯,来调整谒陵者的心理,使其能够“默默想音容”,将崇敬与缅怀的情绪达于浓酽。
⑤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有意将其基座与紫禁城内的三大殿取齐,但阶梯的设计,则采取了广阔通透的方式,尤其是东门阶梯的设计,很有大国气派,可以容许成百上千的人同时拾级而上,确有“让人民当家作主”的韵味。莫斯科1995年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建造的胜利广场,用若干大平台来达到提升主建筑的目的,其间的阶梯故意“不起眼”,也是一种巧妙的手法,表达出一种苦尽甘来的欣慰与舒展。
⑥城市公众共享空间的阶梯设置,一定要突破狭隘的功能需求,营造出奇趣妙境。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罗马的西班牙广场,最出彩的就是1723年由德·桑蒂斯和斯佩基设计的那一组面对“破船喷泉”的扇形阶梯,它不仅是“视觉冰激凌”,更可以当作舞台承载多种形式的表演。已经有太多的电影利用它作为背景去表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那一组台阶实际上已经是人们熟悉的具有生命的存在。
⑦阶梯并非简单事物,在当下生活中,除了其实用性,“阶趣”应该是设计者考虑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到公众共享空间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三种阶梯?在他看来,阶梯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阅读第④段,思考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有意将其基座与紫禁城内的三大殿取齐,但阶梯的设计,则采取了广阔通透的方式,尤其是东门阶梯的设计,很有大国气派。【阅读链接】
李森祥在课文《台阶》中有这样的叙述: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第二次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的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结合本文,你能谈谈你对《台阶》中“父亲”的行为是如何理解的吗?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分论点又有哪些?
第②段的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香菱学诗》中,香菱的学诗经历可作为文中哪些分论点的论据,请选择其中一个,试加以简要阐述。(字数30字左右,3分)
那盛开的油菜花
①南方冬日里的太阳也总是暖烘烘的,不似北方,一进入冬天,就是天寒地冻,冰雪覆盖。因了这冬日阳光的眷顾,田野里的庄稼长势特别好,蓝天白云下,油菜已经可以长到1米来高了,正是油菜快要开花的季节。油菜田总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连在一起,放眼望去,简直是油菜花的海洋,绿色的世界,油菜花怒放着,那淡黄色的花海会让你的眼球不由自主的随它转动,让你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让你也神采飞扬起来。
②走过田间的小道,油菜花开得灿烂多姿,在微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冬日的田野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暖暖的阳光,金黄的色彩,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油菜花的香味沁入心脾,让你吟起这样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不远处传来“叽啾叽啾”的鸣叫声,哦,那一定有一只漂亮的菜籽雀儿在菜地里歇息呢!鸟语花香,好一派迷人的景象!
③在这金黄铺就的田野里,充满了父母的希望。父母当了一辈子的农民,这美丽的田野,洒下了父母多少汗水啊!记得土地刚下户的时候,父母不过四十来岁,是盘田种地的好手,家里三亩来土地,完全靠父母用锄头一锄一锄地挖,别人家还没有动手,我家的田块早就挖完了,精耕细作,一年的收成相当不错,新粮压着旧粮。
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里的很多人开始出外打工,父母仍然固守着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春种秋收。一年又一年,秋风吹白了父母的两鬓,岁月的印记刻在了他们的脸上,仿佛还是不久,父母就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们依然眷恋着脚下的土地,秋收一过,就在稻田里裁出一条沟,把沟里的泥块起出来放倒墒(shāng)子上,扒平敲细后打塘,趁着秋后的雨水种上菜籽。菜籽在盖了草粪的塘里面打个滚,一个星期后,绿茸茸的油菜秧苗就冒了出来,在阳光下东瞅瞅,西瞧瞧。这时节是父母最忙的时候,像照顾婴儿一样,在油菜长有一拃高的时候,间去多余的油菜。一个塘里只留下三棵纤细的幼苗,一亩油菜田得花去一个星期的时光才能间完,父母年纪大了,在田里劳作的时间一长,难免腰酸背痛。他们就拿来小凳子,坐在凳子上间油菜,身子弯成弓形,戴着草帽,用手在一塘一塘地忙碌着。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风儿睁大了眼睛,使劲地想掀开帽檐,看看父母额上的汗珠。汗滴下土,才能换来金黄的菜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间完多余的油菜,再给它们浇上化肥水,有虫时打打药水,一个轮回才算基本结束。这时经霜冷的油菜长势越来越好,越长越高。每逢吃过早饭,父亲喜欢背着手到油菜田里看看,看着被霜冻得弯下了头的油菜,父亲总是一脸的阳光灿烂,霜越大,油菜的长势越好,“瑞雪兆丰年”,我们这里冬天不下雪,下霜已经是最冷的时节了,可以说“霜白兆丰年”。
⑤立春前,各种花儿次第开放时,油菜花早就按捺不住,开满了枝头,整个田野成了绿色的海洋,金黄的油菜花的世界。豆腐块似地油菜田里蜜蜂们嘤嘤嗡嗡地穿梭往来忙个不停,你在这枝油菜花上踩一脚,我在那枝油菜花上踩踩高跷,扇扇翅膀,两只脚上就粘上了黄嘟嘟的花粉,比人还高的油菜在春风中摇曳着,花枝招展地向人们展现自己的魅力。
⑥清明节左右,父母的辛劳和汗水终于有了回报,菜籽田里一片青黄色,菜籽田里的雀儿这时叫得最欢了,“狮子醉酒”,“狮子醉酒”的叫声不绝于耳,久违的鸟叫声传入人的耳畔,让人心旷神怡。熟了的菜籽压弯了树枝,像喝醉了酒的汉子倾斜着身子遮住了田埂,在等待着收获,仿佛看到了像油菜花一样金黄的菜油从榨油机里汩汩流出。油菜吸收的是父母的汗水,奉献的是金黄的菜油,天下的哪个父母不是如此呢,为儿女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自己的儿女,为了儿女极尽操劳,和油菜是何等的相似。
⑦走在这乡间的小路上,阵阵清风拂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看到这绿色的田野,心情和这绿色一起荡漾!我的耳边响起那悠扬的旋律:青山一排排呀,油菜花遍地开,骑着那牛儿慢慢走,夕阳头上戴,天上的云儿白呀,水里的鱼儿乖,牧笛吹到山那边,谁在把手拍,这里是我的家,这里有我的爱。
(选自《新华副刊》,有删改)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油菜花播种、生长、盛开、结籽的过程。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
油菜花成长过程 |
秋收一过 |
种上菜籽菜苗冒出 |
一拃高时 |
A |
立春前 |
B |
清明左右 |
C |
文章开头两段描写油菜花灿烂多姿的场景有什么好处?
自选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A.菜籽在盖了草粪的塘里面打个滚,一个星期后,绿茸茸的油菜秧苗就冒了出来,在阳光下东瞅瞅,西瞧瞧。
B.他们就拿来小凳子,坐在凳子上间油菜,身子弯成弓形,戴着草帽,用手在一塘一塘地忙碌着。文题是“那盛开的油菜花”,行文中主要部分却写父母田间劳动的过程,作者这样构思的用意何在?
文中的油菜花给了你哪些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