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猛浪若                (2)略无处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猿则百叫无 B.三峡七百里中富阳至桐庐
C.回倒影荣峻茂 D.隐天蔽疏条交映 有时见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甲、乙两文同为描写山水美景的文章,两文都以      (表达方式)为主,但是两文的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                                      
甲文和乙文中都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请各找一处加以评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
注:①彘(zhì):古意为“猪”②女:同“汝”,你。③ 特:只不过,只是。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顾为汝杀彘()(2)特与婴儿耳()
(3)今子欺之,教子欺也() (4)烹彘也()
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第二个“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曾子之妻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刻舟求剑》) B.何不试以足(《郑人买履》)
C.至市(《郑人买履》) D.驱别院(《幼时记趣》)

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幼时记趣》)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蝉/则千转不穷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水/皆缥碧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猛浪若()(2)、窥谷忘()
(3)、实欲界之仙都()(4)、晓雾将()
甲文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统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的“” 即可看出。

文言文阅读。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无敢:不要。②筹策:计策。③子房:张良的字。
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③羽仁而人()②皆当行()
③不粮道()④之以为饵()
⑵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吾能用之

A.望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B.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渔人甚异(《桃花源记》) D.予尝求古仁人心(《岳阳楼记》)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试根据选文概括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2 分)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8分,每题2分)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D.衡/乃穿壁/引其光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越过)矩主人(责怪),问衡
B.好之者不如(乐趣)之者(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
C.三十而(独立做事情)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报偿)
D.“饭疏食饮 (热水)太丘舍(离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衡穿壁引其光( 于是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至(才)
B.匡衡勤学无烛 (表顺接,就)人不知不愠(表转接,却)
C好者不如乐之者(代指学习)下车引(他,指元方)
D.书映光而读(把)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对于)
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慨叹,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
C.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勤奋刻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不义之财的鄙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说六十岁时听力有变化了,七十岁时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了。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8分,每题2分)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D.衡/乃穿壁/引其光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越过)矩主人(责怪),问衡
B.好之者不如(乐趣)之者(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
C.三十而(独立做事情)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报偿)
D.“饭疏食饮 (热水)太丘舍(离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衡穿壁引其光( 于是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至(才)
B.匡衡勤学无烛 (表顺接,就)人不知不愠(表转接,却)
C好者不如乐之者(代指学习)下车引(他,指元方)
D.书映光而读(把)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对于)
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慨叹,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
C.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勤奋刻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不义之财的鄙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说六十岁时听力有变化了,七十岁时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了。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