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说明( )
| A.DNA是遗传物质 | B.DNA能自我复制 |
| C.DNA能控制性状 | 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
在某一生态系统中,螟虫、螳螂(以螟虫为食)的种群数量如下图所示,结合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两个营养级 |
| B.长期喷洒DDT,螳螂体内DDT浓度往往高于螟虫 |
| C.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等内源性因素调节 |
| D.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
| B.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其中的生物数量 |
|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
|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度快 |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原生演替 |
下列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
|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
| 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
儿童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不表现明显症状,却获得了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儿童的这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
| B.为预防儿童患小儿麻痹症,只可选择灭活或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作疫苗进行接种 |
| C.儿童获得了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因此脊髓灰质炎病毒无法突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
| D.通过检查儿童血液中有无该病毒的抗体,便可确定其是否曾经受到该病原体的侵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