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目录是书籍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研读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一书的目录,下列有关该著作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发表于中共八大之后
②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
③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④实际上提出了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决策陆续出台。下列决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全国普遍推广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提出把增强企业的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③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④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②①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①③④ | D.①②④③ |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其共同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农民踊跃报名入社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 A.保护了农民利益 |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 | D.改变了经营方式 |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 阶段 |
民族工业状态 |
原因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短暂春天 |
列强放松侵略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萧条 |
列强卷土重来 |
| 抗战时期 |
遭摧残 |
日本的经济掠夺 |
| 解放战争时期 |
陷入绝境 |
美国商品的涌入 |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种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 A.反映了唐朝主要经济中心在豫皖地区 |
|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
| C.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
| D.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