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也是地方软实力
金 辉
①“瓯江缘·十二位全国著名画家邀请展”日前在温州书画院展出。展览邀请了李成勋、张迪平、林曦明等12位画家。
②这12位画家,以他们的名气和成就,办展览可谓司空见惯。可是,12人携手回家乡办展览,确实是良机如许,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如果没有家乡的召唤,没有故乡的浓情,没有温州的情缘,温州举办这样的展览谈何容易。张迪平、张雷平、张淳三姐妹,其父为著名版画家张明曹,去年是他诞辰100周年,家乡特地举办纪念活动;杨春华是93岁著名版画家杨涵的大女儿。父亲对故乡很有感情,尤为可贵的是,浓浓的乡情在悄然延续,延续到了下一代身上。他们的子女自豪地称自己是“温二代”。
③由此,我想到了如何提升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从理论上说,推动社会发展有两种实力,一种为硬实力,是指GDP等;另一种为软实力,是文化体现出来的力量。因而,文化是软实力。那么文化软实力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想,乡情是地方的软实力;文化人的乡土之情,至少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之一。
④城市的文化底蕴,看的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其中也就是看这个城市走出了多少文化名家,以及吸收和引进了多少文化名家。文化名家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英雄。因而,各类人才齐备,名家云集的城市,便是实力强大的城市,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文化名家的名字也便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他们形象地代表了一座城市。城市因他们而显得文质彬彬,高雅高贵,风度翩翩。
⑤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因为一位文化名人而访问一个城市,如因鲁迅而去绍兴,因吴昌硕而去安吉,因八大山人而去南昌一样。近日,夏鼐先生的故居落成了,我相信定有人会因夏鼐而来温州的。文化名家确实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大使。他们代表的是城市的软实力!
⑥“每登公宴思来日,渐听乡音认本身。”这次的展览会,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外的文化人需要家乡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家乡展示风采。其实,这次展览在让画家展出作品的同时,也在传播温州文化。我们从中也可读出海派、金陵文化与温州文化的历史渊源。打开温州大门,舍得下本钱把散落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温州文化人请回家;把他们与家乡的关系放大,绑紧,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是温州人,使更多温州人知道他们,并引为自豪,这不就显示了地方的软实力?这可不是随时可感受到的地方软实力啊!
⑦我们提倡的“总部经济”,就是把开设在各地的温州企业,将总部转移到家乡来,壮大温州经济。这是经济方面的举措。我想,文化上也存在如何把“温州人文化”转变成“温州文化”的问题,也应该把工作生活在五湖四海的温州文化人,以乡情为纽带,把他们串联起来,让他们成为温州的形象代表。让他们在各自的城市和地方塑造温州人的形象——我是温州人,我能代表温州。谁不说家乡好呢?温州籍的文化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是很感人的。平时的接触中,这种感人的情感不时可感受到。为了家乡,他们甘愿将心掏出来。因此,这是蕴藏着的能量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珍惜之,要弘扬之,要保护之。
(引自2012年07月11日 《温州日报》,有删改)文章第②段中“温二代”该怎么理解?请用简要语言概括回答。
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④段“城市因他们而显得文质彬彬,高雅高贵,风度翩翩。”一句的表达效果。
认真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③段划线句“文化人的乡土之情,至少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之一”的理解。
文中第④段划线句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文化名家的名字也便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鲁迅是绍兴的一张名片,吴昌硕是安吉的一张名片,八大山人是南昌的一张名片,你觉得哪位文化名人能成为温州这座城市的名片?请你推荐一位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0分)
善待挫折
①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①段所列举的事例,证明了
第③段的两个事例直接证明了什么观点?取消一个事例可以吗?为什么?
第④段中,科学家贝佛里奇的话直接证明了什么观点?
第⑤段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绊脚石”、“垫脚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阅读(完成后面问题,共15分)
女教师
村里新来了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姓陈。
陈老师来报到的那天,正逢着下雪天,白皑皑的雪花一朵一朵地从天空中飘下来,紧紧地把村子遮掩住了。
陈老师是乘县教育局的小车子来的,车子驶到村口因为路滑就进不去了。陈老师想从车上下来走着进村,可去接陈老师的村里人不肯,硬是把她阻在了车里面。村长说:陈老师是从城里来的,城里人不能受冻。村里的人于是用肩膀把车子抬进了村里。
陈老师去的是村小,其实村里压根儿就这一所学校,村长说,在大山里能有这样一所学校已经相当不错了。
村小的校舍破破的,像城里废弃的仓库,校门口的操场也是坑玩洼洼,不过蛮大的,有城里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村长说,村里只能给娃儿们围大操场,盖校舍根本就不敢想。陈老师眼睛湿湿的,几天后她将寝室搬到操场边,陈老师对村长说:“我会看着新校舍建起来的。”
“想不想走出大山去?”有一次在课堂上她问学生。
“想!老师,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城里?”学生们睁着一双双大眼睛问。
“那要看你们的本事,不读书是出不去的。”
“那我们不出去了。”下面的学生争着说。
“为啥?”陈老师惊问。
“读书太累。”
“你们全是混蛋!”她气得把教科书往墙上砸过去。
看见老师生气,这些小学生怕全缩着小脑袋不做声了,教室内一下子变得静静的。窗外,雪花满天飞舞着,“啪啪”打在窗上,在玻璃窗上绽开一朵朵好看的小花。
“再问你们一遍,想读书吗?”陈老师坚持着最后的忍耐。学生们也许是受惊吓了,这时候谁也不敢吭声。
“今天我在操场上爬给你们看,你们想读书了我再来上课。”陈老师一甩头,猛地打开教室的门出去了。
“陈老师!”学生们呼啦一下惊叫着也跟着往门外跑。学生们齐齐地拥在矮矮的走廊下,寒风中狂飞的雪花呼呼地扑向他们的小脸。陈老师单薄的身子跪在雪地上,任凭冰冷的雪花无情地摧残她秀美的头发,妙张开手臂用十根手指狠狠地抓着雪泥,像乞讨者似的一步一步往前爬。
“老师,我们错了。”学生们急得哭了起来。
“老师,别这样,你的裤子磨破了。”学生们一个个跑过去想搀扶她。
“滚开,让我爬下去。”她在雪地上尖声地叫着。
“我们不滚开,我们要老师去课堂。”
“想读书吗?”
“想。”学生们哭着跪在雪地上。
“黑板上写着什么字?”
“走——出——大——山——去。”大家一个字一个字地背着陈老师刚教的话。“继续念。”
“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 … ”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操场上响亮地响起。“都回教室去吧,老师想听你们的读书声。”陈老师满脸泪花地拥抱着孩子们。雪越下越大,这是大山里好多年以来下得最大的一场雪。陈老师终于从雪地上站了起来。读完本文第三段后你有何感受?请写出来。
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用了“混蛋”、“砸”等词语却不会影响陈老师的美好形象,为什么?(4分)
联系上下文,回答关于“走出大山去”的问题。
⑴从“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 ”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你听出了孩子们怎样的心声?
⑵“走出大山去”的含义是什么?结合选文,分析陈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结尾对雪景的描写富含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甲】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嗖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
【乙】第一天,我要看看每一个一直善待我、陪伴我的人,感谢他们让我的生命变得有意义。……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甲文节选自《》,文中的“二郎”是 ;乙文节选自《》,文中的“我”是。
甲乙两文段虽一中一外、一古一今,却都运用了想象的写法。请结合选文,分别分析两位作者怎样运用这一写法。
细读乙文段,说说“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的原因。
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作者写了母亲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通读全文,概括文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至少写出4点)
请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母亲随口说的话,为什么竟被“我”称为诗?
越来越酸的海洋
①在第4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把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视角从大气带到了海洋。这篇文章宣称,由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经过检测和评估地质记录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海洋酸化速度是3亿年来的最高值。
②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2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
③一份来自夏威夷附近海域20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层pH值从1960年的8.15下降到8.05,这表示,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了30%。
④不仅如此,海洋酸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海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及其所导致的海洋酸化速率比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快了近100倍,而末次冰期被认为是最近一次的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如按照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水平进行,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⑤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以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均大幅下降。钙化速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浮游性钙化生物,如颗石藻等向底层海洋的碳输送,还会影响到钙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种类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平均下降30%。
⑥多项研究表明,海洋酸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原本不同种间的配子受精成功并形成杂交种,造成种质混乱,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某些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显著下降。
⑦有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发现,严重酸化的海水中,小丑鱼幼鱼将失去听力、视力、嗅觉,无法发现敌害,也丧失了相应的逃逸和生存能力。对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棘皮动物等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显著地影响到幼体发育,降低成体的钙化率和呼吸活动,改变机体能量代谢方式,干扰感知和运动行为,抑制免疫防御系统的活性,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已经有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是一种生理胁迫,会使藤壶的成活率显著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同样会导致海胆的尺寸和重量均明显变小。
⑧由于人类从未经历过这种变化,并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酸化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敏感性不同,以至于无法确定海洋酸化的生物学效应,也就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通读全文,选出不是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威胁”的一项()。
A.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 |
B.会使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大幅下降。 |
C.可能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D.会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
以下分析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在短时期内会显著下降。 |
B.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将会平均下降30%。 |
C.即使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到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
D.虽然人类从未经历过海洋急剧酸化的过程,但仍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
王峰一家都是环保主义者。他们家最近准备购买热水器,妈妈主张买原来一直使用的燃气热水器(以天然气为燃料),爸爸主张买电热热水器,王峰则准备说服爸爸妈妈买太阳能热水器。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帮助王峰准备说服爸爸妈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