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对照表。(单位:万吨)
年份 |
1949 |
1951 |
1952 |
粮食 |
1.1 |
1.4 |
1.6 |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将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绘制成一幅柱状图,并据图说明与1949年比较,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1949年比较,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崛起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下列几大板块,我们来探究它崛起的原因:
板块一:“为国家独立、维护统一而战”
(1)领导美国人民“为独立而战”的是谁?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分)
(2)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林肯政府为推进统一颁布了什么文献?
板块二:“积极创新、发展的美国”
(3)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都有许多发明创造,请试举一例。
板块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结合板块一、二所涉及的史实,请概括美国崛起、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再现了人类迄今为止展开的最大规模的交战,还有战场之外的斗智斗勇,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外交舞台上的明争暗斗,以及一场场局部战争的来龙去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主要针对的是哪个国家?
(3)“把体面的和平从德国带回了唐宁街”,“为了和平我们牺牲了捷克”“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这是英国首相参加了一次重要会议后所发表的言论,请问这次会议他们推行了什么政策?这个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哪些重大军事行动体现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试举一例。
(5)当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的时候,当世界沉浸在喜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激情与冷漠之中时,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重新摆在人类面前: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一切重演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农村问题,在农村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性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
请回答:
(1)写出失误的一次探索事件名称。
(2)选择成功的一次探索,谈谈其意义。
(3)从以上探索的成功或者失误中,对你有何启示?
某班同学围绕“周年热点”这一主题,分组进行了历史探究活动。第一组探究的内容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第二组探究的是“中国共产党——90周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第一组: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年,在这100年里,中国人民醒过来了,为使中国人民“醒过来”,1894——1911年间,孙中山作了哪些努力?为什么后来孙中山会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第二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哪一年?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探究二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是。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 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