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肉毒梭菌(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体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在于其产生的神经麻痹毒素,即肉毒类毒素。它是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1mg可毒死20亿只小鼠。煮沸1 min或75℃下加热5~10 min,就能使其完全丧失活性。可能引起肉毒梭菌中毒的食品有腊肠、火腿、鱼及鱼制品、罐头食品、臭豆腐、豆瓣酱、面酱、豆豉等。下面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
请据此回答:
(1)肉毒类毒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其基本组成单位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
(2)高温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图可知,该片段由______种单体组成,有________个肽键,在形成该片段时要脱去_________分子水。
(4)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__个氨基和__个羧基,它们的位置 。
(5)肉毒类毒素可用 试剂鉴定,该试剂使用方法是 ,
反应颜色为 。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9中A、B所示。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1l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在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 hm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l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头。
A.30 B.32 C.64 D.96
②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4)某同学为了调查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选取并确定合适的样方面积。
②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算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该设计步骤中的科学性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错误。
②更正。
Ⅰ.根据下图1所示的南极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 ____。
(3)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_________________。
Ⅱ.如图2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_,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蜘蛛与青蛙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避免植食鸟吃农作物,有人用细网将农作物罩上,其结果是___________。
(7分)下图为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
⑴能直接感受寒冷刺激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人体内寒冷感觉产生的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与c物质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由_________分泌的。
⑷上右表为某成年人医院甲状腺功能的化验单,该人可能患有_______病。
A.甲状腺功能亢进 | B.食物缺碘 |
C.甲状腺功能减退 | D.地方性甲状腺肿 |
⑸下图为进入寒冷环境后a、b、c三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表示a的是_________。
⑹垂体除能分泌c外,还能分泌促性腺激素,说明垂体具有__________作用。
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⑴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填字母),由组成。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
(填字母)。图2中d是指。
⑵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填字母)。
⑶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⑷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控制。
下图是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若抗原侵入人体,则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包括a免疫和
b免疫。
(2)上题中a过程用图中的字母依次表示为和,b过程用图中的字母依次表示为。图中I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3)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①就会通过迅速形成大量的,
从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其中细胞还能释放淋巴因子,增强免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