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主观原因在于
A.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
B.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
C.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
D.共产国际的指导 |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
B.中国古代相权的削弱 |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
D.古代中央机构逐渐完善 |
依照周朝礼制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诸侯只能用六排,大夫用四排。实行这种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满足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欲望 | B.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
C.推动周朝文化事业的发展 | 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 B.铁制农具 | C.祖先牌位 | D.皇帝宝座 |
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初衷是
A.全盘西化 |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 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 D.放弃公有制 |
1701年,英国上院提出一项动议,主张子爵每年起码要有4000镑的固定收入,男爵的年收入不低于3000镑。此“动议”旨在
A.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制 | B.提升新贵族的地位 |
C.保护上院的行政权力 | D.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