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 B.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
|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 D.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
| A.义和团运动 | B.维新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
|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
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原图上的文字改为简体),如果为漫画拟定标题,下列标题与其寓意最贴切的是
| A.中体西用 |
| B.救亡图存 |
| C.宪政闹剧 |
| D.共和风云 |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
|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