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00年和2010年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及比重表”。据此完成题。
|
城镇人数(万人) |
城镇人口比重(%) |
||||
|
2000年 |
2010年 |
年增长率(%) |
2000年 |
2010年 |
增长百分点 |
苏南地区 |
1467 |
2288 |
4.54 |
59.6 |
70.3 |
10.7 |
苏中地区 |
636 |
917 |
3.73 |
37.7 |
56.0 |
18.3 |
苏北地区 |
983 |
1533 |
4.54 |
31.2 |
51.5 |
20.3 |
有关江苏省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苏中和苏南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相同 |
B.十年间苏南城镇人口数量增加最少 |
C.2010年苏中城镇人口比重高于苏南和苏北 |
D.苏北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较苏南和苏中大 |
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地下径流增大 | B.生物多样性增加 | C.热岛效应增强 | D.土壤肥力提高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
A.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 |
B.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
C.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 |
D.工业、农业、社会的持续发展 |
有关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就是商业城市 |
B.商业中心是城市内商业集中的地区 |
C.商业中心就是商品交易中心 |
D.商业中心是组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 |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
A.征服自然阶段 | B.崇拜自然阶段 |
C.谋求人地协调发展阶段 | D.有神论阶段 |
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下图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
该村最可能位于( )
A.成都平原 | B.东北平原 |
C.华北平原 | D.长江中下游平原 |
下图为我国“1993年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规划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河谷平坝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减少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水利工程的兴建 | B.农业结构的调整 |
C.旅游区的兴建 | D.城市化进程加快 |
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
A.三江平原 | B.河西走廊 |
C.藏南谷地 | D.长江三峡 |
下列关于该地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规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箭头a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是错误的规划方向 |
B.通过开发整理未利用地,将使该地区土地利用率提高 |
C.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换的最根本原因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
D.经过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该地区牧草地面积有所增大并向中低山缓坡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