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A.分封制的废除 | B.宗法制的消亡 | C.刺史制的建立 | D.内阁制的形成 |
2014年7月6日求实网《中国梦—民主路》:“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伏尔泰)在那里则发现了精神世界。”这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以下内容与材料中“精神世界”内涵一致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④“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
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 |
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 |
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 |
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 |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
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
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 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
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