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已经得知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有人还猜想滑动摩擦力:
A.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B.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C.与木块的形状有关
器材:一个较长且各表面光滑程度一致的木板、一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各个面粗糙程度相同)、弹簧测力计.
一位同学只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
木块放置方式 |
木块运动情况 |
弹簧测力计示数 |
1 |
平放 |
慢速 |
1.2N |
2 |
平放 |
中速 |
1.2N |
3 |
平放 |
快速 |
1.2N |
(1)实验中应将弹簧测力计沿___________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__运动;
(2)由表中数据可以知:他在验证猜想_______(填序号),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位同学想验证滑动摩擦力是否和接触面积有关时,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摩擦力变为原来的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改进后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小金同学为了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一根弹簧进行了探究: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记录弹簧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之间的关系。如表所示:
拉力 |
0 |
0.5 |
1.0 |
1.5 |
2.0 |
3.0 |
4.0 |
弹簧长度 |
6.5 |
7.5 |
8.5 |
9.5 |
11.0 |
14.2 |
18.0 |
若用此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表格信息可得,它的最大称量是 。
(2)若该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 ,则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 。
(3)当该弹簧测力计悬挂 的重物时,弹簧将伸长 。
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灯泡额定电压为 ,电源电压恒定。
(1)依据图甲,请在答题卷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图补充完整。
(2)小金正确连接实物电路,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灯泡两端电压为 。接下来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选填" "或" " 端移动,直至小灯泡正常发光。
某小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先进行 。
(2)实验步骤如图1所示,甲、乙、丁、戊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 、 、 、 。由图甲和丁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 。
(3)以下选项中若 成立,则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A. |
|
B. |
|
C. |
|
(4)另一小组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 和 、饮料瓶和吸管组成的溢水杯、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向下移动水平横杆,使重物缓慢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到 的示数逐渐 , 的示数逐渐 ,且 、 示数的变化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
(5)比较两种实验方案,改进后的优点是 (多选)
A. |
测力计 的示数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
B. |
实验器材生活化,测力计固定、示数更稳定 |
C. |
能同步观察测力计 、 示数的变化 |
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源电压为 ,定值电阻 的阻值为 ,滑动变阻器 的最大阻值为 。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乙所示的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片 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
(2)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至 端的目的是 。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若电路仅有一处故障,故障是 。
(3)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数据如表。请在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中把未标出的两个点描出来并画出 图像。
序号 |
1 |
2 |
3 |
4 |
5 |
电压 |
1.2 |
2.0 |
2.2 |
2.4 |
2.8 |
电流 |
0.12 |
0.20 |
0.22 |
0.24 |
0.28 |
分析图像可得: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4)若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用到阻值为 、 、 、 、 的电阻。将 的电阻换成 后,若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为 不变,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端移动。换用 的电阻进行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 ,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选填"过大"或"过小" 。
如图1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 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 。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
①如图2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 (选填" "或" " 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 ,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
木块的位置 |
保持不变 |
||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 个) |
1 |
2 |
3 |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 个) |
1 |
2 |
3 |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 (选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