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副对联告诫人们
| A.要树立全局观念 |
|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
| C.要重视量的积累 |
| D.要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上,这一思想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在哲学上,这一思想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 B.主观唯心主义 |
| C.朴素唯物主义 |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2009年7月22日,全球约有3亿人观测三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对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
|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
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世界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钱学森这段话告诉我们
| A.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 B.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具有自觉接受哲学指导的性质 |
|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 B.物理不外于吾心 |
|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