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摘自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科普作《枪炮、病菌和钢铁》:“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该材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病菌在西欧殖民扩张中是第一“杀手” |
B.西欧殖民者非常野蛮残暴 |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
D.高度重视“旧大陆来的病菌” |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
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况 |
D.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 |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工业革命的需求 |
图6中所示经济成分发展的两次高峰均得益于
A.政府的支持 | B.有利的国际环境 |
C.社会制度的改变 | D.“实业救国”的思潮 |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 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经济体制④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