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敬业与精业》。
①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敬业精神不仅是通向职场的“绿卡”,更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涵。
②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早在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当时的国人缺少认真的精神。有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没有敬业的精神,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更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
③没有敬业精神建不成现代化。懒懒散散,工作就没有效率;粗枝大叶,容易造成失误、留下隐患。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背后,麻痹大意、失职渎职是重要的原因。
④敬业不易,精业更难。梅兰芳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流光溢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眼神活起来,眼睛近视的他每天早晨放飞鸽子,极目苍穹,苦练眼功。邓亚萍打球快速凶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增强手腕的力量,身材娇小的她曾用铁拍子练球。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⑤在职场上,既敬业又精业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常常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既勤勤恳恳又有创新能力,就能引领科技、创造品牌,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就很难拿出有品质、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落伍是早晚的事。
⑥不断强大的国家、民族,无不有着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个以实力说话的时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只有秉承敬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后来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选文的标题为“敬业与精业”,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选文①~③段是如何论证“敬业不易,精业更难”的?
仿照第七小节的画线句子,给文章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
阅读下面文章。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范志红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第三看营养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者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四看产品重量、将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或管理质量,具体意义在后面还会细致说明。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标题中“简历”指的是什么?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根据本文提示,如果你再到超市买食品,你要看包装上的哪几大项?
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文中“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位母亲购买一种给幼儿增加营养的饮料。超市里有两种饮料,一种说明上注明的是“调味牛奶”,一种注明的是“乳饮料”。请你帮助这位母亲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章。
轻放
⑴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⑵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⑶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⑷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⑸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⑹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⑺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⑻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⑼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⑽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⑾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语段中两次出现“光明使者”,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3 分)
文章第⑸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轻放”的含义。(2 分)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舞台
孙道荣
①他拘谨地站在我的面前,脸上带着憨憨的讨好的笑,不停地搓着双手,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我犹疑地看看朋友,朋友看出了我眼中的困惑,拍拍他的肩膀,对我说,他是我工地上最好的水电师傅,漏水那点小事,保准他手到擒来。
②家里卫生间滴滴答答漏水,已经很久了,找过物业,找过家政,都没找到症结。朋友听说后,向我推荐了手下的一名水电师傅,夸他手艺如何如何好。可是,站在我面前的这位水电师傅,样子看起来就木木讷讷,老实得连话都说不利索,他能行吗?
③他挽起袖子,从工具包里拿出小榔头、凿子,开始敲瓷砖。没想到,一干起活他就像彻底换了一个人一样,完全没有了刚见到我时的拘谨、木讷和局促。只见他左手握着凿子,右手挥动榔头,一锤锤准确有力地敲打在凿子上,在凿子的重击下,瓷砖一块块碎裂,飞溅。汗水很快布满了他的脸,他浑然未觉,继续有节奏地敲打着。一个多小时后埋在地下的水管终于暴露了出来,只见水管拐弯接头处,正不停地往外渗着水。他抹一把脸上的汗珠又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说:“你瞧,问题就出在这儿。”咦,还真被他找到症结了。“得把水阀关了。”我闻声赶紧跑到厨房去关总水阀。他指指水管说:“这个水管弯头老化了,必须更换了。找几块干布给我,将水擦干了。”我点点头,赶忙去找干抹布……当我将抹布递给他的时候,他忽然有点尴尬地笑着说:“不好意思,把你当徒弟使唤了。”我笑着摇摇头说:“你这么辛苦,我也出不上什么力,递递东西,是应该的。”
④他继续专心致志地埋头干活,我无所事事地垂手站在一边。从侧面看,他的神情如此专注,如此投入,如此专业,仿佛不是在修理一截漏水的水管,而是在做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情。我忽然意识到,也许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的舞台,只有在这个舞台上,他才可能成为主角。也只有站在自已的舞台上,他才会显得那么干练,那么自如,所有的拘谨、木讷、局促,以及仿佛与生俱来的自卑感,都瞬息离他而去。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⑥单位边上有个停车场,收费员是个四十多岁的农民工大姐,平时看到她,都是一脸卑微。可是,当指挥一辆辆汽车停进车位的时候,她的声音忽然变得坚定而响亮,指挥的动作,特别准确、到位、有力。这个从未摸过汽车方向盘的中年妇女,在她的舞台上气定神闲,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⑦我的一位老乡,在小区边上开了一家小吃店,他生性内向,讲话还有点娘娘腔,很多人看不起他,可是,他家的小吃,却是这一带味道最好的,尤其是他做的拉面,又细又匀又有劲道,回味无穷。而看他做拉面,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一揉,二拍,三甩,四抛,五拉,六盘,七飞,八削,一招一式,无不充满阳刚之气,力量之美。在他的舞台上,他的这一连串“表演”,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气吞长河。
⑧与那位水电师傅一样,他们都是为了生计,从遥远偏僻的乡下,来到了城里。在繁华、热闹、时尚、激情的城市街头,他们往往局促而无知,可笑而笨拙,憨厚而木讷,土气而无趣,显得与周遭的一切都那么格格不入。可是,请不要轻视他们,更不要鄙视他们,那不是他们有什么错,而仅仅可能只是,没有给他们提供一次机会,一个舞台。而只要有一个舞台,他们就总是努力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最为精彩。因为,在他们心里,也有一个舞台,有一个人生主宰的梦想。文章中的水电师傅、停车场收费员、小吃店老板都在各自的舞台上“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最为精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他们的“精彩”:
(1)
(2)卑微的停车场收费员在指挥汽车停位时像一位将军;
(3)文中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语言的表达效果。
文章标题“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舞台”有何含义?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品读,本文作者读人的方法给你哪些启示?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紫檀的特性
马未都
在硬木家具中,紫檀有着什么样的特性呢?首先它的外形是沉穆雍容的。木头开启、打光以后,色非常沉静,这是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它从视觉上取悦于人,这种光泽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而是闪着一种金属的光泽,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的时候,才能感受到。
其次,紫檀没有太大的料。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偶尔有大的,但是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所以俗称“十檀九空”。紫檀长大了以后,内心是空的,会腐朽,所以常常不出材料。材料少,因而显得更加名贵。
紫檀的第三个特性是它的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木材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会打不开,挤着什么的,这都是因为变形,遇冷收、遇潮胀,木头都有这个个性。紫檀的变形率是非常低的,这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第四,紫檀的纤维非常细,适合雕刻。它有一个特征,叫“横向走刀不阻”。所谓“横向走刀”就是在树的横断面雕刻的时候,跟它竖的木纹感觉差不多。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必须竖着,叫“势如破竹”。你横看试试,当你横着给一刀,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紫檀没有这个毛病,紫檀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它特别适合柔韧的雕刻。紫檀的优点在它雕刻的时候最容易体现,当它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就像是冲压出来的花纹。我们看到有些优良的雕刻,看上去给人的感觉都不像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这种感觉是其它木头达不到的。这都是它内在的好处。由于它的这些内在的好处,才使它稳坐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
紫檀还有药用作用。《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的:“紫檀,咸,微寒,无毒,主治:止血、止痛、疗淋、敷刀伤。”简单的说,我们家这把紫檀椅子,砸碎了都能卖药铺去,你想它值不值钱?它有这种潜在的价值感。
紫檀,清代使用最频繁。清朝宫廷用了100年的时间把清宫里的家具都换成了紫檀。我们今天上故宫里去看,你趴在任何一个地方,透过玻璃看到里头都是紫檀家具。紫檀在雍正、乾隆年间使用十分慎重,宫中有大量的记载。雍正六年十一月十五日,郎中海问怡亲王,紫檀木用得差不多了,能不能再调一点过来。这说明当时使用紫檀需要打报告,等待批准。怡亲王说:“准行许,尊此。”意思是说“我同意,你们用吧!”清宫中这种纪录比比皆是。当时每用一次紫檀,都要一层层打报告。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使用紫檀的时候,也非常心疼。紫檀稳坐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有诸多原因,下面不属于这些原因的一项是
A.外形美,沉穆雍容 | B.应力小,不易变形 |
C.纤维细,适合雕刻 | D.价值高,可以入药 |
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紫檀不仅材料外形吸引人,而且内在的好处也特别多。 |
B.清朝宫廷里的工匠使用紫檀非常频繁,也非常普遍。 |
C.紫檀的药用价值使人们更添一份对它的价值的肯定。 |
D.紫檀优点很多,但材料比较少,因而显得特别名贵。 |
下面是影视剧中的一些画面,其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清照正在吟诵:“昨夜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小丫鬟说:“真的下了一夜的雨,这紫檀做的窗子都变形了,推不开呀!” |
B.宋太宗对前来参拜的使者炫耀说:“你看远处那座塔,是我朝能工巧匠所修建,做工精湛,而且全部使用的紫檀木。” |
C.主人想用紫檀木做一个雕花大床,木匠说:“这种木头很贵呀,但是很适合于雕各种美丽的花,就用它了。” |
D.乾隆皇帝正在发脾气:“谁让你们用紫檀做这么大的一个钟?万一变形了,它的走时能准确吗?不动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