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翌日,奏乞侍养。居数日,授汉阳军判官,遂得请以归。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改天平军节度推官。预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本省丞、集贤校理。恳求便亲,得知普州,蜀人得守乡郡自乘始。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服除,知荆门军,改太常博士。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会土贼田忠霸诱下溪州蛮将内寇,乘适按郡至境,大集边吏,勒兵下山以备贼,贼遁去。因遣人间之,其党斩忠霸,夷其家。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既病,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卒,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赠官,不许,诏一子给奉终丧。
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而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及召见,谕曰:“卿先朝旧臣,久补外,而未尝自言。”对曰:“臣生孤远,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帝颇嘉之。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以好学称州里 称:扬名 |
B.乘适按郡至境适:适逢 |
C.因遣人间之间:离间 |
D.无以易之 易:改变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明彭乘”雅有恬退名”的一组是( )
①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 ② 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③ 恳求便亲,得知普州 ④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
⑤ 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 ⑥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乘担任汉阳军判官很长时间以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得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 |
B.彭乘有一段时期在京城任职,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于是得任普州知州,蜀人担任故乡长官就是从他开始的。 |
C.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大肆入侵,彭乘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军队下山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 |
D.彭乘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
(2)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①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悟其阙,宰相失色。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监察御史裏行。初,勉②、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劼蚤卒。福畤少子劝亦有文。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邪?”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繇:同“由”。②勉:堂兄王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指瑕》以擿其失擿:指出 |
B.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陵:欺侮 |
C.请遂成文,极欢罢极:非常 |
D.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占:口授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祥道表于朝是且交构 |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出,火且尽 |
C.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其后助、劼又以文显 |
D.如今人方为刀俎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天资聪颖,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 |
B.王氏兄弟学识超群,王福畤以此为荣,但也因儿子在官场受到牵连。 |
C.王勃把其祖父撰写的只传下目录而遗失了文章的《尚书》补充完整。 |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因文章世称“四杰”,杨炯却不以为然。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学者称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①、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召对华盖殿,赐坐,命草《平西诏》。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山。(节选自《明史二十三》)
注:①伊、吕:伊尹、吕望(姜子牙)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家:安家 |
B.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隐:疾苦 |
C.学未成,请俟异日俟:等待 |
D.命爵辄辞,终成其高成:成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陈遇受到尊敬的一组是()
①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②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
③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④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
⑤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⑥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遇沉稳专一,博览群书,喜欢用《周易》卜筮,在元朝时就曾做过温州府学的教官。 |
B.太祖曾多次授予陈遇要职,但均被陈遇婉拒。陈遇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
C.陈遇遇事冷静睿智,西域进献良马,他即以汉朝旧事为例加以规劝;朝中大臣有过失被皇上责问,陈遇极力替他们开解,那些大臣大多能够得到保全。 |
D.陈遇多年以来一直陪侍在太祖周围,多有建树,深受皇上器重,朝臣们的爱戴,就连太监们都多次到府上拜望。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冠雄鸡.佩瑕豚: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鄙,好勇力鄙:质朴。 |
B.片言可以折狱者狱:诉讼案件。 |
C.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造:找麻烦。 |
D.宽以正,可以比众比:使……亲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门人请为弟子不如因善遇之 |
B.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吾属今为之虏矣 |
C.恭以敬,可以执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恶言不闻于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子路“好勇力,志伉直”的一组是()
①冠雄鸡,佩微豚,陵暴孔子
②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③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④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⑤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⑥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①④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喜欢逞勇斗力,性格直爽,曾经欺凌过孔子,孔子没有跟他计较,而是用礼乐诱导他。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 |
B.孔子很赞赏子路判决诉讼案件的能力,认为他有仁德,可以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赋税。 |
C.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别时,孔子告诫他“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来治理蒲邑。 |
D.卫出公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聩联合孔悝作乱。子羔劝子路离去,他没有听从,最后被蒉聩手下的人杀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迂也!奚其正正:正确。 |
B.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兴:兴办。 |
C.无所苟而已矣苟:马虎。 |
D.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违:违抗。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 |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
C.言不顺,则事不成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
D.必也正名乎徒慕君之高义也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 |
B.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国家的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公正。 |
C.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所以君子对于自己的名声一定要大力宣传。 |
D.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说话不可以这样简单机械。 |
下面对于节选的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作为一上执政者,他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
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使名分正当,这是执政者正确说话、办事的前提。 |
C.孔子主张刑罚要公正,而实现刑罚公正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兴办国家的礼乐制度。 |
D.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国君,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无论说什么话都没人敢违抗。 |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共21分)。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②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③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④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注:①阴饴甥:人名。②黑衣:指宫廷中的黑衣卫士。③茅焦:人名。④劘:mó,切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执晋侯捉拿 |
B.秦遂归晋侯放回 |
C.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醒悟 |
D.众口之辩,吾皆摧之促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死于说难②甚于妇人 |
B.①又为难而可喜者也②后盛气而胥之入 |
C.①雎知泽欲困己以说②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 |
D.①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②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谏说之难”的一组是
①韩非作《说难》②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后盛气而胥之入④杀身成名,何为不可
⑤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⑥王召镬将烹之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饴甥借用了晋国国内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说法,在会盟中极力劝谏秦穆公要注重两国关系,道理正当充足,最终使晋侯平安归国。 |
B.触龙利用父母关爱子女的人之常情,巧妙导入,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使她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保全了赵国。 |
C.蔡泽先以保全性命、名声之说打动范雎,再拿范雎艰难的处境与商鞅、吴起和文种的情况进行比较,使范雎立刻让出秦国相位。 |
D.茅焦不惧秦王汤镬之刑的恐吓,通过援引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劝谏秦王,终于促使秦王收回成命,与母亲和好如初。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②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