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2月,爱因斯坦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1945年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他还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1946年5月,他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并担任主席。爱因斯坦这些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倡议各国科学家不要研制原子弹 | B.宣扬自己反非正义战争的坚定立场 |
| C.敦促美苏结束“冷战”对峙局面 | D.促使社会认识核战争的严重后果 |
《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就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
|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
| C.巩固北魏统治 |
| 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
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
|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
|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
|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
《中朝故事》卷上载,唐禧宗重修安国寺毕,设大斋,扣新钟,规定“有能舍一千贯文者,即打一槌”。(巨富)王酒胡半醉而来,径上钟楼,连打一百下,从西市运钱十万贯入寺,受到唐禧宗宴请。据此可知唐禧宗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暂告一段落 |
| B.商人的社会认同有所改善 |
| C.佛教盛行寺院建设受重视 |
| D.政府鼓励商业的适度发展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 A.①③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
|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
|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