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污染大气严重 | B.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靠近消费市场 |
C.该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属混合农业 | D.该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属种植业 |
该生态园
A.实现了生产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 | B.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 |
C.摆脱了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 | D.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黄淮海平原地势十分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从山麓到海滨,可以分为①山麓洪冲积扇平原(缓斜平原)、②冲积低平原、③滨海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地表物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土壤、植被以及农业发展情况都有明显差别。读图完成26~28题。关于黄淮海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比较,不合理的是
A.面积大小:①>②>③ |
B.地势高低:①>②>③ |
C.土壤肥力高低:①>②>③ |
D.沉积物颗粒大小:①>②>③ |
黄淮海平原三部分的共同之处是
A.成因相同:冲积平原 |
B.气候类型相同:温带大陆性气候 |
C.植被类型相同:耐盐植物 |
D.海拔高度相同:50米 |
下列关于黄淮海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秋多雨,地势低平,易出现旱涝、盐碱 |
B.从东向西,盐碱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
C.土地限制性因素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最大的是干旱缺水地 |
D.黄淮海平原西部地区的中、低产田分布较集中 |
读“新疆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料,回答23~25题。若此山有森林带的分布,则最可能分布在图中的
A.a处 | B.b处 | C.c处 | D.d处 |
该山麓地带形成的地形多为
A.冲积扇 | B.冲积平原 | C.三角洲 | D.沙丘 |
下列有关该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坡降水多于北坡了 |
B.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
C.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复杂 |
D.发源于该山地的河流属于北冰洋水系 |
表为太湖平原与东北平原农业相关要素,回答21~22题。
太湖平原 |
东北平原 |
|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
0.07 |
0.31 |
谷物年产(千克/公顷) |
12414 |
4916 |
从表中数据得知太湖平原的谷物单产远高于东北平原,其主要原因是
A.太湖平原土壤肥力较高 |
B.太湖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
C.太湖平原耕地面积较广 |
D.太湖平原农作物复种指数高 |
近些年来,太湖平原从原来向北方地区输送粮食,到如今粮商频频从北方地区调粮,南粮北上逐渐被北粮南下所取代,其转变的原因是
①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多
②太湖平原城市化占用耕地,粮食种植面积缩小
③近些来,北方地区耕地面积扩大
④东北平原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投入大,增产潜力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18~20题。图中A、B、C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A.草地、林地、耕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林地、耕地、草地 D.草地、耕地、林地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A.冬季风 | B.地势 | C.天气 | D.纬度 |
图中D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
①夏秋雨多,蒸发少②河网稠密,有凌汛现象③地势低平④地下有永久冻土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读“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15~17题。华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的可能影响是
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②减少植物病虫害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华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最大值约为
A.320毫米 | B.450毫米 | C.650毫米 | D.400毫米 |
2000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
A.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 |
B.夏季风弱,向北推进慢 |
C.气温高,蒸发量大 |
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